123,隐于秀岭,凌于山壑,自由随风
在岁月的长河中徘徊,我始终向往着一种不羁的人生姿态,那便是凌于山壑万里,一生自由随风起。这并非是逃避现实的缥缈幻想,而是在烟火人间坚守内心本真的执着追求。
山壑,是大地的褶皱,是岁月的沉淀,它们沉默而又磅礴,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沧桑。凌于山壑万里,是一种俯瞰世间万物的豁达。当我们身处山谷,眼前或许只有逼仄的天地,满心皆是生活的琐碎与无奈;但当我们凌驾其上,便能将连绵的山峦、广袤的大地尽收眼底,曾经的烦恼与忧愁,不过是沧海一粟。站在高山之巅,山风呼啸而过,吹走了心头的阴霾,让我们得以看清生活的全貌,领悟到人生的起起落落不过是自然的常态。就如同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多次被贬,却能以豁达之心面对,“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困境中他凌于生活的山壑之上,以洒脱的姿态追求精神的自由。
清晨,东方天际上晨曦微露,金光闪现,而云层则呈淡墨色,变幻似云海。尔后,晨曦与云都渐渐散去,这时候,大群的小鸟突然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叽叽喳喳的欢舞;山峦叠翠,有山风徐徐吹来,风中夹杂着草木的清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就像山上的雾,身在其中,不被阻挡,也抓不住,散去时,它已在你的头上、脸上、身上布满露珠和水气、凉爽和湿润,渗透肺腑,沁人心脾。
自由,是人类永恒的向往,是灵魂深处的渴望。它不是放纵与任性,而是在遵循内心的指引下,勇敢地去探索、去追求。一生自由随风起,意味着我们不被世俗的枷锁束缚,不被他人的目光左右,坚定地踏上属于自己的道路。三毛,这位传奇的女子,放弃了安稳的生活,踏上了流浪的旅程。她在广袤的撒哈拉沙漠中,与荷西携手漫步,在异域的风土人情中寻找生命的真谛。她的文字和经历,如同一股自由的风,吹进了无数人的心田。她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自由的含义,告诉我们,只要心怀热爱,勇敢追寻,就能在自由的天空中翱翔。
心随境转,还是境随心转,全在于你的阅历与领悟。
因树为屋随遇而安,开门见山会心不远。山野间的清逸,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引无数人为之折腰。
或主动,或被动,隐于山野田园,时代都是笼罩半山的烟雨,但在这烟雨中,他们用自己的人格,亮起半山清辉。
站在“仙云居”院子,极目远眺窗外满目的花红叶绿,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画面浮现眼前,这是多么闲适的乡下田园。
隐于山野间,跟山村相得益彰,毡房点点,炊烟袅袅,弥漫,氤氲,像伊人柔柔的丝巾,轻拂行路人躁动不安的心房。
坐在大大的落地飘窗边,看书,看景,小憩,亦或晚上煮壶好茶看星星,都会很幸福,打开窗就是山间草木独特的气息。白天喝茶,欣赏风景,晚上铺着被子看夜空看星星看大雪纷飞。
这样的环境特别适合读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首《题李凝幽居》的知名度,要得益于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故事:淅沥的小雨刷亮大唐的正午,一位葛衣麻鞋的僧人骑在瘦弱的毛驴上缓缓穿过街衢,穿梭的人群和鼎沸的人声一起构成了僧人周遭的风景,但他却充耳不闻,始终在低头沉思。他在想什么呢?“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此刻,这个法号叫无本的僧人正在酝酿着一首小诗,可腹稿打到这里,却在“推”“敲”二字上陷入了踌躇:“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哪个更能准确地传达出空灵的意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