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122,归隐的本质就是不断提升自己与自然共存的能力,最终达到天人合一

大道无言,大道无际,它孕育了天地万物,并使天地万物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力量,然而,尽管如此,我们却无法用语言去精确地描绘它,只能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所以,大道是绝对的,是没有对立的,我们也只有去掉了这种相互对立的概念,不用一种实际的“名”来确立,也就是没有了所谓的范畴,去掉了那种不该有的局限性,这时我们便与大道相融了;也就了解了大道的真意;也就没有了烦恼和忧愁,变得自由自在了!

老子,这位勇敢的批判者,他具备了他同时代和以后诸多哲学家、学者所不具备的睿智和胆识。正是他第一个讲出了天不讲仁慈这样的真理,并用哲学的推理,把自然界的原理转向人世。

在老子的眼中,“天”不带有任何人类道义和道德方面的感情,它有自己客观运行的方式。“天”虽然不讲仁慈,但也无所偏向,不特意对万物施暴。它的滋生万物,给世界以蓬勃的生机,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社会文明得以昌明。

“圣人”也不对百姓讲仁慈,他应仿效自然运行的样子,治理社会。如果治理者发的议论多了,人为的干预多了,各种矛盾也就会激化,更何况个人的意见往往带有片面性或谬误。

基于此,庄子在《天道》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说的是从前舜问尧说:“天王您用心怎样呢?”

尧说:“我不侮慢求告无门处境悲惨的人,不抛弃贫穷之民,忧劳死者,亲爱孩子又怜悯妇女,这就是我用心之处。”

舜说:“好确是很好,只是其心还不够弘大。”

尧说:“那么应该怎样呢?”

舜说:“天德运行而虚静安宁,日月照耀而四时运行,好象昼夜更替之有常规,云行而雨降一样。”

尧说:“我真是思维局限,眼界狭窄啊!你与天道相合,我只是与人道相合。”

天地,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弘大的,为黄帝、尧舜所共同赞美。所以古时为天下之王的人,还要做什么呢?像天地那样虚静无为就是了。

老子在关于“天”的问题上,既不同于孔子的“天命”,又区别于墨子的“天志”,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天”是由“道”产生的,它没有意志,没有好恶,更不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

这无疑是一种自然之天。

老子之道,被道家学派所尊崇但不能代表诸子百家,是因为老子重自然而不因人为事。此自然不是指世间万物之自然,而是作自然而然之意。天、地、人皆有其本性,顺其本性而不造作,道初生万物,但却不主宰其命运,不干涉其过程,不指导其结果,顺其自然,听任自然,自由发展。

道常无为,道不约束事物按照规律发展。天地无己欲,道法自然与其说的是天地人,其根本还是在于对人生命真之理解。道之不可言语,但人依然要依道而行,道法自然。

无为,乃是老子赋予生命活动的精髓,他期望我们能以无为的心态去追求有为的成果。这种有为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尊重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也就是践行无为之举,享受无为之德。老子还倡导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这便是道家对无为的深刻解读。

德与朴,是道的至上美德,对应于道家对无为的理解,那就是摒弃人为的干扰,回归自然的本真。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德与朴对人生的洞察力和诠释力,将无为这一理念融入到道法自然的境界之中。

道法自然,其实质就是效法自然之道,由于道的至高无上地位,使得外界无法轻易改变或者违背道的本性。道与自然的无为态度相得益彰,如果事物的本性是刚硬的,那就让它保持原样,反之亦然,不要试图去改变它。

道法自然的宗旨在于无为,让万物在自然环境中依靠自身的力量茁壮成长,从而达到自正、自朴的境界。老子希望借由道法自然来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法则,实现人的身心与自然特性的完美融合,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后,将自己的道德观念传播给全人类,实现人类和谐共处,社会团结稳定的美好愿景。

静心的本质,就是不断提升自己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能力,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迈向“证圣成真,返璞自然”的崇高境界。

宇宙浩渺无垠,大到无边无际,小到微乎其微。用科学的语言来说,它既是无穷大也是无穷小。

在这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里,所有的物质都受制于大道的掌控,大道在运行的过程中永不停歇,永不磨损,只会永恒地运转下去,它的运行过程只能感知,无法触碰和欣赏。

它虽然离我们遥不可及,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它虽然离我们遥不可及,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开始了对“关系的寻索”。

所谓的“关系的寻索”,实际上是我们对灵性的一种深深的渴望,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与他人建立深厚且富有意义的关系。我们对建立关系的热忱,正是对灵性渴望的真实写照。因此,我们需要与他人、与我们所处的世界建立紧密的联系。

倘若与人建立关系未能如愿以偿,我们对关系的渴望可能会转向物品,形成一种依赖。无论是哪种方式,我们似乎总需要与自身之外的某个人或某种事物建立联系。我们似乎在内心深处承认,我们本身并不完整,自我需要借助外部的人和物才能得以完善。

然而,宇宙空间的原始状态却是永恒不息的运动和变化。正是这个“动”,构成了万物存在的基础。

当宇宙运转之时,能量便会随之释放,孕育出新的生命种子的可能性也由此产生。

那么,究竟是谁将这些能量物质汇聚在一起,塑造了这颗菩提树的种子呢?答案其实相当简单——仅仅源于一念之间。那么,又是谁生发出这个念头?是谁动了这个念头,才会创造出这颗菩提树的种子呢?我们无法找到确切的答案。

我们只能这样推测: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事物,皆因我们自身的起心动念而引发。一念生缘,缘聚缘散皆为无常,当一念放下,终将缘尽而散;当一念执着,则会散而不散,历经数次轮回后,终究缘尽而散。

心如止水,我们便无法洞察真心本性。这是因为只有在我们处于极度平静、无丝毫杂念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真心原本的状态与境界,如同一个人在宁静的夜晚做着甜美的梦,完全沉浸在其中的美好,那种温暖,那种喜悦,实在难以用言语形容。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