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报国开口要人,御前作的太监满口答应,放了几名工匠回家收拾行李。
工匠属于匠籍。
匠籍掌握在官府手中。
每年有两个月要到官府服役,同时免除其他的税赋,其余的时候才为自家干活。
只是匠户不能轻易离开当地,除非官府另有安排。
这也不算什么。
比起元朝的奴隶身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从古至今,技术都属于管控范围,不会轻易的放手。
但是大明两百余年下来积弊日盛啊,加上天灾人祸,经济破产就是最大的问题。
所以匠户的日子越来越苦,不但卫所军户大量逃亡,匠户也在大量的逃亡。
御前作最初的时候,挑选的最好的工匠,待遇也是最好的,工匠们都愿意来内廷做事。
可现在不行了,几名工匠虽然不太满意杨报国开的报酬,却总比呆在御前作要强。
他们都是有家有口的人,上有老下有小,不像有些工匠,能跑的早就跑了。
既然跑不了,那也就只能老老实实的等着去顺义县。
和工匠们约定了日期,让他们去魏府安置,回头自己一起带去顺义县。
杨报国然后才离开。
去了内廷。
……
京城各部衙门坐落于皇城南边承天门外,东厂是用来监视各部的,所以设立在偏僻的地方,在东面的东安门外。
杨报国来到了东厂。
不久。
霍政急匆匆的跑来,看到坐在院子里的人,连忙拱手抱拳行礼,“千户。”
杨报国打量着庙里的岳飞像。
东厂的太监供奉岳飞。
李伯升调到东厂高升后,举荐了两个人,一个叫做孙云,一个叫做霍政。
李伯升说这两人做事可靠,于是杨报国大手一挥,这两人也跟着李伯升到了东厂。
不想大动干戈,所以杨报国没有让人告诉李伯升自己来东厂了,只让人找来霍政。
杨报国接触过这两人。
孙云做事比较直,霍政性子更灵活些,所以杨报国准备让霍政去帮自己办件事。
“有件事我想让你帮我跑个腿,不知道你愿不愿意。”
杨报国询问。
霍政没想到这位威风八面的千户会单独找自己,心情忐忑,听到问话后,毫不犹豫的回道:“为千户办事,属下在所不辞。”
杨报国点点头。
没有意外。
以自己现在的身份和威望,多的是人愿意为自己跑腿,自己还不一定看得上。
“我听工匠说,福建有个叫做陈振龙的商人,此人从盘踞海外吕宋的红毛人手里带回了一种农作物叫做番薯。”
“听说他已经在家乡种植了多年,你去一趟福建找到此人,同时把此物带回来。”
陈振龙是番薯之父。
清乾隆年间,番薯已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
到了清道光年间,福州人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纪念这一成功的引进。
杨报国以前看过一段资料。
因为比较新奇,所以印象很深。
香港科技大学龚启圣的研究认为从十七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清朝粮食增量的百分之五十五是由于三样来自美洲的农作物所致。
为大清的番薯盛世提供了又一证明。
杨报国继续交代,“还有一物叫土豆,应该在沿海地区出现,有些官员写的笔记里,就有此物。”
霍政听完后,不由半信半疑。
天下竟然还有如此神奇的农作物?
面对霍政的怀疑,杨报国则满脸肯定。
番薯和土豆这玩意嘛,懂的自然懂。
西方落后的农业种植方式,就是靠着这玩意提高了他们的粮食产量,为西方人口大增长提供了条件。
包括俄国人入侵西伯利亚,靠的也是此物。
连俄国有名的名画,就是俄国农民吃土豆的场景。
当土豆发生了灾害,爱尔兰人差点饿的灭绝了,以前爱尔兰人可没有土豆种,说明土豆彻底淘汰了他们原来的农作物。
这两样高产抗旱抗瘠但易种植易耕种的农作物,如果不是效果惊人,西班牙人又何必万里之遥带上此物来种植。
来自新大陆的高产作物,都是万历朝开始引进国内,但是最初种子少,就像陈振龙只偷带回了几颗薯藤。
百姓们又不认识此物,也没见过种植后的模样,所以不懂正确的耕种。
真正小范围的普及是崇祯末期到清朝初期。
比如康熙十八年,福建松溪县志里就记载,县府刊布文告,晓谕民众种植土豆。
说明到了这个时候,地方上已经熟悉了如何耕种此物,并且随着多年来的种植扩张,已经具备了全县普及的粮种。
然后。
番薯和土豆以非常快的速度普及清朝全国,开始有大量的地方志纷纷记载此物。
也从蔬菜的地位,上升到了主粮。
作用大不大,现实结果已经证明。
这些都是杨报国的杀手锏,用来与天斗的利器之一。
否则人口这么多,而粮食却大幅度减产,那么哪怕自己使用了如何冷酷的手段,也无法满足巨大的缺口。
想要解决马尔萨斯陷阱理论的社会问题,要么减少需求,要么增加社会资源。
减少需求,就是未来清初所做的事。
从北屠到南。
从东屠到西。
从物理上破解了这个大难题。
杨报国肯定是不会这样做的,那么就只能从增加社会资源方面入手。
自家千户交给自己第一件差事。
霍政不敢怠慢,甚至专门去拿了纸张来记下来。
见到此人严谨的态度,杨报国越发高兴,果然如李伯升所言,做事靠谱。
“你带上一些人手,有什么要求尽管开口。”
霍政想了想,慎重起见,决定还是要一点东西才行。
“因为要去南方,情况也不熟悉,万一出了事,一来一回太过耽误功夫,如果有内廷的批条,请南京镇守太监照顾一二,属下就不怕麻烦了”
“这件事好办。”
不就是一张条子么,南京镇守太监虽然在地方上耀武扬威,但在内廷面前却得乖如绵阳。
如果能顺利获得这些农作物,杨报国才有信心通过几年的试种培育,然后大规模的种植,看能否让京畿的灾民熬过去。
番薯和土豆虽然抗旱,不代表不需要水。
能不能成功,杨报国也不敢打包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