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丁胜安入京,来到了魏府。
魏忠贤收到下面的孝敬,有了一套又新又大的宅邸,杨报国也离开了客氏的家住了进来。
丁胜安看着气派的宅邸,心里羡慕不已。
门子得知是庄里的人,不算是客人,也没有为难他,让丁胜安在门房等候。
“少爷平日不在家?”
丁胜安客气的问道。
“老爷在宫里伺候皇上,京城谁不知道皇上离不开我家老爷伺候,少爷也受皇上圣眷,事情多,经常不在家。”
门子一脸的得意。
一口一个皇上,丁胜安听得眼热。
两人正说着。
杨报国回来了。
身边跟着张大千等人。
“少爷,在下丁胜安,家父丁源。”丁胜安得到门子的提醒,连忙赶来拜见。
杨报国听到这番言语,知道也是个读书的。
“原来你叫丁胜安。”
“是的。”
“跟我进去吧。”
一行人走入大门。
张大千等人听到千户说下午没事了,各人这才散去,也不回衙门,相当于又偷到半日的假。
丁胜安跟着杨报国一路来到书房。
魏府虽然很大,高门大户的规矩却没有立起来,杨报国没有换衣服,直接问道,“你怎么来了,是你老子让你来的?”
十四岁的少年,说话老气横秋。
丁胜安只觉得怪异。
身份上的差距,又让丁胜安顺理成章的接受。
如果表现的幼稚,反倒会让丁胜安觉得不舒服,心里也不够放心,谁也不愿意跟随小孩子胡闹。
哪怕这小孩身份地位高。
“家父前几日与陈庄头,王庄头商议了少爷交代的事,已经整理出了章程,因为庄子里的事情太多,家父走不开,因此让在下来拜见少爷。”
“他们怎么商议的?”
家里仆人送来了茶水。
先往杨报国左侧的茶几上放了一盏茶,然后再是丁胜安,丁胜安客气的接过茶水。
听到少爷问话,丁胜安连忙把茶杯放到案几桌面上,恭敬的回答起来。
“上马村有田四千一百一十二亩,下马村有田三千六百五十七亩,上湾村有田三千三百九十一亩,下湾村有田两千一百五十四亩,马坊村有田两千零一十四亩,郑家庄一千五百六十七亩,西平村有田一千五百二十一亩,其余几处的村子,加起来合计一千五百八十四亩。”
“所以主要还是七处大村,这里不光田地集中,而且许多是上田和中田,而其余的几处村子,不少有下田,而且较为分散。”
“家父和另外两位庄头的想法是,总共招募六百户人家,每户平均耕种三十亩地。”
丁胜安话没说完,杨报国不想听了。
这几人的思路,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做法上,如果是管理庄子,其实做法很靠谱。
但自己不是。
“六百户人家,大概三千多口人,与我设想的太远,先按照一万人的规模来招募。”
丁胜安听到这个数字,实在想不出来。
如果这么干的话,那田地的产出,岂不是全部用来养活人口了?
因为之前说过。
油盐酱醋,吃喝穿衣,全部由庄子出。
还有老人小孩。
庄子这么管,一分钱赚不到,岂不是吃亏的买卖?
丁胜安不熟悉眼前的少爷。
因为抱着巴结的心思,指望从对方身上获得前程,所以丁胜安比较紧张。
“你读过书?”
杨报国问道。
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区别很大。
真正重要的是学习。
很多不读书的人,在变革之中,也能崭露头角,因为这些人通过社会的学习,得到了成长。
总体上而言。
读书的人就是在学习。
农业社会的变化不大,社会的发展很迟缓,所以读书人的才能,远远高于普通的老百姓。
丁源是读书人,所以杨报国高看一眼。
丁源的儿子也读书。
杨报国愿意培养。
靠着利益拉来的手下,也能因为利益而背叛。
杨报国希望培养一般自己真正的人才出来,除了利益上的深度绑定,也有思想上的。
如此下来,自己的势力才会逐渐稳固。
“在下读过书。”
丁胜安不好意思的说道。
连秀才都不是,算什么读书人。
“你父亲为你取名丁胜安,希望你超过他,你父亲对你的期许很大啊。”
杨报国笑道。
丁胜安感到羞愧。
“能考上功名的是人才,不能考上功名的,不代表就没有才能,最重要的是学习。”
“书本上学习知识,社会上也要学习知识。”
“一般而言,书本上能学习到知识的人,在民间也能学习到知识和道理,那么丁胜安,我问问你。”
“你从昌平到京城,一路上见到最多的是什么?”
“灾民。”
丁胜安看不懂少爷。
刚才少爷的一番话,有没有道理不提,绝对不是普通少年就有的认知水平。
十九岁的丁胜安,不敢耍心机,老老实实的回答。
“是啊。”
“民间有了这么多灾民,怎么办呢。”
“官府赈灾。”
“官府为何不赈灾?”
“因为官府没有粮食。”
“粮食去哪里了?”
“主要是因为天灾,其次是粮食集中在大户人家手里,越是灾年,越是没有大户把自家的粮食拿出来卖。”
“那灾民怎么办?”
杨报国问道。
丁胜安答不出来。
多余的道理,杨报国不想继续说下去。
无非是立场。
民间的问题,上千年来都是如此,永远不缺少聪明人,只看立场在哪里。
杨报国不想听嘴上说的,而是要看行动怎么做的。
自己手里缺少人才,此人读过书,说话还行,不结巴,所以杨报国交代他一件事。
让他和张大千替自己跑一趟,周百户带队,他们这些人去一趟河南洛阳拜见福王。
郑贵太妃同意了客氏的请求。
派了身边的一名太监,带着自己的书信,她也想儿子。
周百户得知自己要去一趟洛阳,虽然是苦差事,周百户却没有拒绝,反而很高兴。
以前他能打交道的都是些什么人。
现在连郑贵妃身边的太监,还有福王都能够得到了,这是什么?更高级的圈子啊。
于是一行十余人骑马出发,有司礼监的文勘,可以使用沿途的驿站,所以比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