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一切 第306章 机密文件

作者:岭南仨人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01 19:37:05
最新网址:www.bqgcc.com

第306章 机密文件

进了实验室的办公区。

杜国建没有说什麽套话,直接询问起他们搞出了什麽新技术:「刘博士,给我介绍一下新技术的具体情况吧!」

「好,事情是这样的…」刘同信一边说,一边就整理好的文件递给对方。

听着刘同信的描述,杜国建接过文件,低头浏览起来。

十几分钟后,他才抬起头来,目光灼灼地看向方腾龙:「方研究员的成果确实涉及到战略安全,不过你放心,虽然可能需要严格保密技术,但是公司内部一定会记录好你的功劳,同时也不会亏待你的。」

「我理解公司的顾虑,也愿意接受公司的保密安排。」方腾龙自然没有什麽意见。

他成为海陆丰系的科研人员,就已经有了觉悟。

从去年七八月份开始,欧美学术界还搞了很多次学术会议,邀请了海陆丰系的科研人员去欧美进行交流,结果同样被拒绝了。

特别是去年年底,诺贝尔奖提名江淼和林书雅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被两人直接拒绝之后,就代表着海陆丰系和欧美学术界彻底撕破脸皮了。

现在方腾龙搞出这种成果,他自己非常清楚这种技术背的价值,同时他也没有拿诺贝尔奖的想法,不过国内的国家技术奖之类,估计是很容易拿到。

不过考虑到需要保密,他估计最近这几年肯定不会公开这个技术的。

一旁刘同信笑着拍了拍方腾龙的肩膀:「我非常看好阿龙的这个技术,目前主流的氘和氚的提炼技术,其需要的成本非常高,我们可以做到几乎白菜价,同时还可以助力可控核聚变的进一步发展。」

看完了文件的杜国建微微点头,他虽然没有从事技术研发工作,但他是西工大毕业的工科博士,基本的理科素养还是具备的。

而刘同信等人在整理报告的时候,也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因此只要浏览过文件,就基本知道这个技术的价值了。

在文件上,刘同信等人也采纳了一部分对比数据。

比如氚元素目前全球年产量仅约2到3公斤,成本高昂约每克20万华元。

没有看错,不是每吨20万华元,而是每克20万华元。

若通过此技术,每吨超重水可提取约272公斤氚,其提炼成本只需要每克83华元,将彻底解决聚变能源的燃料短缺问题,进一步推动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应用。

方腾龙倒没有志得意满,而是挠了挠鬓边说道:「杜总,目前就算是我们可以提供廉价的超重水,我估计可控核聚变要进入商业化阶段,还是比较困难的。」

他之所以选择泼冷水,就是担心公司的管理层盲目投资,对于这种情况,他想要提前打预防针,免得到时候被牵扯到。

刘同信也是这个想法,因此他补充道:「杜总,阿龙说得不错,目前就算是我们可以提供廉价的超重水,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仍然是任重道远。」

「哦?」杜国建随即也从兴奋之中冷静下来,他只是机械设备设计类型的工科博士,虽然知道一些核物理的简单概念,但并没有深入了解过,因此他希望了解一下详细情况:

「方研究员给我解解惑。」「没问题…」方腾龙详细介绍了可控核聚变的一些问题。

听了十几分钟,杜国建也初步弄清楚了原因。

具体一点的原因,就是目前在研究的可控核聚变原材料中,氘和氚的反应要求是相对最低。

在所有核聚变反应中,氘-氚核聚变之所以是相对比较易于实现的类型,这是因为它们所带电荷较少,原子核间的静电斥力相对较小,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就有可能发生核聚变反应。

与其他核聚变反应相比,如氘-氦3丶氦3 -氦3以及氕-硼等反应,氘-氚反应所需的点火温度仅需约1亿摄氏度左右。

而像氦3 -氦3聚变需要的点火温度至少是15亿摄氏度,氕-硼反应的最佳温度约为纯氢反应的10亿摄氏度,对能量约束的要求也比氘-氚反应严格500倍。

这看起来,不是好处吗?

毕竟氘-氚反应的温度要求低,只需要大约1亿摄氏度左右,目前很多托卡马克装置都可以实现1亿摄氏度的运行温度。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

氘-氚反应的要求温度比较低,却会产生大量的中子,中子照射对可控核聚变反应装置的内壁材料损伤非常可怕,同时还会导致内壁材料产生放射性同位素,造成内壁材料处理难题,存在核泄漏丶核污染的潜在风险。

而氦3-氦3反应的温度要求比较高,但好处就不会大量产生中子,这可以让反应装置的内壁材料要求进一步下降,使用寿命大大延长,还没有核泄漏丶核污染的风险。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杜国建倒是没有露出失望的表情:「虽然可控核聚变没有那麽快,但这种事情不是我们应该操心的,毕竟公司又没有可控核聚变项目。」

「杜总,具体技术如何开发利用上,就麻烦您和公司了。」刘同信对于这个结果同样比较满意。

「分内之事,这件事就交给我,不过你们的报告应该是今天刚刚整理好的吧?」

一旁的黄重义直接点了点头:「杜总慧眼如炬,我们也确实是今天刚刚整理完成。」

「这样吧!我给你们一个星期时间,你们重新整理一下,拿出一份完善的技术报告,毕竟我要说服其他管理层和董事长,另外你们再派一个懂技术的研究员过来辅助我,毕竟我没有参与技术研发,不清楚其中的一些细节。」

刘同信觉得这个时间比较充裕,便答应下来:「可以。」

「辅助说明的研究员你们推荐一下。」

刘同信丶黄重义丶方腾龙等人互相看了一眼。

最后还是刘同信拍板确定下来:「这样吧!我同样没有参与研究,本来阿龙作为技术的研发者,是最适合的人选,但阿龙需要进行后续的研究工作,因此我推荐重义给杜总做技术辅助。」

「我没有意见。」方腾龙直接表明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在接人待物上,肯定不如黄重义,加上后续确实需要他领导研发工作,便同意了这个提议。

「那我就接下这个任务。」黄重义心里面也暗中松了一口气,虽然没有功劳,但是至少有苦劳。

杜国建看到他们内部商量好,便定下基调:「那事不宜迟,我们就按这个安排推进吧!」「好!」

随着时间的流逝。

大约在九天后。

在海陆丰公司总部的江淼,也收到了相关的内部保密文件,之所以过了一个多星期才收到相关的信息。

那是因为这种涉及战略安全的技术,公司有专门的信息安全办公室进行信息移交,不能在公共网络丶电话上随便交流这种内容。

因此这些信息才在九天之后,出现在江淼手上。

他看了详细的技术报告之后,觉得这个技术的潜力不错。

随即江淼写下来批阅意见:

【该类型的同位素分离技术,可以考虑进一步拓展,从水向其他其他物质进行拓展。

碳化矽纳米管可以耐受超2800摄氏度的高温,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加热物质,让其变成高温流体状态,再通过碳化矽纳米管的负压蒸发,从而实现物质的高效提纯。

17—江淼】

将批阅内容移交给机密秘书胡思齐,让对方按时交给信息保密办公室那边。

江淼又拿起另一份文件。

同样是需要保密的1级机密文件。

看了一会之后,他眉头紧皱起来,这文件上的内容,主要是关系到一种武器的研发设计方案。

因为海陆丰公司没有军工相关的直接产业,因此民勤集团向他汇报了这件事。

这种武器的设想是基于碳化矽纳米管编织的高强度网而设计的。

用通俗易懂的话来描述,就是将这种高强度材料编织成为又轻又薄的网,然后填塞在飞弹弹头之中。

只要该飞弹在目标区域上空爆开,就可以展开一大片阻拦网,将该目标区域笼罩起来。

根据实验室的测试,100公斤左右的碳化矽纳米管编织的阻拦网,可以覆盖的面积大约在6到8平方公里左右。

只要被阻拦网覆盖,那被覆盖的区域内部,人员丶飞弹丶炮弹和飞行器都没有办法进出。

而且这东西非常阴险,由于其非常细,如果肉眼不仔细观察,是很难一下子发现的。

同时碳化矽是一种典型的半导体,其制造的阻拦网如果缠绕在电网上,会瞬间导致电网短路,这类似于石墨炸弹的效果。

该武器的研发实验室,进行过相关的测试,这东西不仅仅对于城市之类的固定设施有巨大的限制效果,对那些移动之中的目标,比如飞行器和船舶,同样有限制和杀伤效果。毕竟碳化矽纳米管只能采用超高温的燃烧切割设备,才可以进行清除。

类似于剪刀丶液压钳丶金刚石玻璃刀等器械,或者炮弹之类的轰炸,没有办法清除碳化矽纳米管编织的阻拦网。

这会导致该材料制作的阻拦网,很难被快速清除。

比如航行之中的航空母舰,要是被这种东西覆盖了,上面的飞机和各种防空武器,短时间内就没有办法使用了。

而又轻又薄的阻拦网,一旦缠绕在航空母舰表面,对于甲板上的士兵也是一种威胁,毕竟这东西非常锋利,特别是在绷紧的情况下,或者肢体踩入网眼的情况下,可能会直接切开肢体,越挣扎反而会越难以逃离。

其实该实验室之所以研发这种武器。

主要是之前蓝鲸飞艇有相关的设想,那就是这运输飞艇上布置阻拦网,从而阻挡外部的各种袭击。

现在只是将这种被动防御的应用,转变成为主动防御的应用。

江淼看了一会,同样写了批语。

不过考虑到这种技术涉及到军工领域,他便让该实验室和国内的相关军工企业合作,民勤集团提供原材料就可以了。

毕竟这种技术应用比较简单粗暴,估计国内的不少军工企业已经在研发相关的武器了,海陆丰公司没有必要再进入该领域。

紧接着他又拿起一份文件。

还是机密文件,不过这一次不是武器之类的研发项目了,而是关于南美洲枯叶病的相关研究,还有目前全球枯叶病的现状。

看了几分钟的内容梗概,江淼不由自主地揉了揉太阳穴,缓解一下因为思考而发热的大脑,又拿起柠檬蜂蜜茶喝了一口:「呼…麻烦呀!」

从文件的描述来看,枯叶病已经通过国际航空运输,进入了管理相对薄弱的东南亚地区。

目前作为全球旅游大国的暹罗,在曼谷附近已经大规模爆发枯叶病,当地的水稻几乎全面感染。

既然东南亚已经出现枯叶病,那就意味着国内出现枯叶病的情况,已经近在咫尺了。

至于继续加大管理力度之类,江淼不觉得这种手段有效果。

毕竟你可以防守得住港口和机场,也防不住候鸟迁徙。

这也是官方通报给他的文件中,已经表明的想法,那就是亚洲地区的枯叶病,即将全面失控,希望他和海陆丰公司可以前提做好准备。

江淼内心沉重。

不过海陆丰公司该准备的事情,早已经提前准备好了,现在并不需要太着急。

但是一想到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庞大人口,还有这些地区的主粮都是大米,他估计这两个地区将遭受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大饥荒就在眼前了。

对于这种可怕的未来,江淼也无能为力,毕竟现在的情况,主要是时间太急了,如果再给他半年时间,他有信心可以研发出新品种的抗枯叶病水稻,但现在枯叶病已经全面爆发了。

这些地区只能自求多福了。

如果当地的管理者有脑子,就会提前强制要求改种木薯丶番薯丶土豆,这可以获得一部分粮食,勉强可以保证内部的粮食供应。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