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第二天,李纲早起练兵,才发现皇帝的出行的车驾都已经准备好了,这才知道赵桓又想逃跑。
李纲着急的问禁卫军,到底是要保护皇帝逃跑还是要守卫京城,禁卫军们的亲朋好友都在这里,他们当然不愿意逃走。
李纲便立刻进宫再度劝说赵桓:“官家啊,您是不是忘了当初唐玄宗离开长安之后,长安的乱象?金军现在已经到达了汴京城下,即便是走,又能走多远呢,汴京城破,禁卫军的亲朋好友们尽丧金军之手,又怎么能安心的护卫您呢?”
赵桓一听有些道理,这才决定不逃了,李纲走马上任之后开始部署守城事宜,金军却已经占领了北宋驯养战马的牟驼冈。
这让北宋的处境雪上加霜,赵桓又开始害怕了,所以,赵桓决定做两手准备。
一边支持李纲,死守汴京,另一方面,接受李邦彦的建议,派人与金军议和。
赵桓把使者都派出去了,才在朝堂上跟大臣们说起这件事,李纲觉得跟金军议和也可以,不管成不成都可以拖时间,等援军到来。
李纲想要自己去议和,但是却遭到了宋钦宗的反对,赵桓认为李纲作为如今宋军的总元帅,身份上不合适,并且李纲的性子过于刚直,根本就不适合议和。
李纲再三请命,赵桓都没有改变主意,坚决派了软弱无能的枢密院长官李棁(huo,二声)去议和。
李棁到了金军之后,被吓得不敢动弹,连反驳都没有,灰溜溜的拿着金军拟定的议和条款就回来了。
金军贪得无厌,给与的议和条款极为苛刻:给予金军赔偿五百万两金子,五千万两银子,牛马一万头,绸缎一百万匹,宋朝的皇帝要尊称金帝为伯父,还要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给金国,并且将宋朝的宰相和亲王送到金国作为人质。
李纲对于这些苛刻的条款极度反对,但是其他主和派的官员们却认为只要金国愿意退兵,这些条件都可以答应。
李纲和李邦彦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但是赵桓其实已经下了决心议和,赵桓找了个理由把李纲支开了垂拱殿。
李纲刚走,赵桓立马就答应了金国的所有条件。
这一次金国索要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倾尽整个宋朝的国库都没有凑齐,所以汴京城的百姓们就遭了殃。
整个汴京的金银全部被搜刮一空,送给了金国。
{这真的很难评!}
{李纲啊!唉,还是太死板了,拿到军权的时候就应该直接下令把禁卫军都留下!看谁敢带着宋钦宗逃跑!}
{难,李纲是临危受命,这些军队说到底还是宋朝的军队,李纲要是这么干,军队可能就不会听他的了!}
{这个皇帝都这么没用了,为什么不把他给废了啊!}
{别忘了主和派还保着皇帝呢,北宋的主战派人数远远少于主和派!}
{要赔偿这么多?}
{还要叫金国伯父,这可是小了一辈啊!相当于是说宋朝是金国的晚辈!}
{国库里到底有多少钱赵桓自己心里没数吗?拿不出来干嘛要答应啊!}
{李纲当初请命做使者去谈判的时候,就说过李棁懦弱,根本就不可能担得起谈判的职责。}
{赵桓非不听,估计当初金国狮子大开口就是想着先提个最高价,然后再慢慢的跟宋朝谈判互相降低,没想到这个使者这么没用,讨价还价都不敢!}
{李棁拿着就走了,估计金国的那些人都要惊呆了!}
{这些主和派家里也很有钱吧?为什么要搜刮百姓的呢?谁答应的谁出这个钱啊!}
宋徽宗时期,汴京城的百姓们见此一片哗然。
他们手里的金银那可都是他们一点一点攒出来的血汗钱!
就因为君王的无能,就要他们去付出这个代价?
凭什么啊!
这么离谱的条款可是李棁这些主和派的官员们答应的,凭什么他就不出钱让他们出!!
就连之前跟官员们有勾结的富商们,都赶紧看了看自己的小金库,生怕什么时候它们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消失了。
百姓们觉得李纲李相公性格刚直,不是正好就能跟金国还价吗?
他们平常买东西都知道还价,为什么陛下不知道啊!
百姓们义愤填膺,天幕说的对,就应该让这些主和派的官员们出钱!!
百姓们暂时干不出起义这种事情,所以只能选择将自己的钱藏的更加隐蔽。
不少主和派的官员家的院墙上,都被人紧急泼了粪水。
百姓们之间互相打掩护,官员们根本就找不到是谁干的,只能认栽。
宋太祖时期。
赵匡胤脸色铁青,虽然天幕出现后,大宋的未来已经发生改变,但这并不妨碍赵匡胤生气上火!
好啊,真是好啊,割让土地,认金国为伯父!
怎么,他们大宋也是要出一位儿皇帝吗?
当初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时候,他们这些人有多么心痛!
土地给出去容易,想要收回来那是难上加难!!
他们当初为了收回燕云十六州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
现在,他们大宋竟然又出了一个要送土地给外族人的皇帝!
不行,这个皇帝不能要了!
他们大宋丢不起这个人!
再等等,只要天幕能提到明君,他立马在天幕上发言换掉这俩糟心玩意儿!
宗哲宗赵煦二话不说就是一摆手,赵佶立马又被鞭子伺候上了。
果然还是欠收拾啊!
既然现在赵桓还没出生,那你这个做父亲的,就把儿子的那一份惩罚一起受了吧!
金银勉强凑齐了,那么说好的人质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主动提出要为皇兄分忧,情愿作为人质前往金国,并且很愿意按照议和条约的规定,将金军送过黄河。
赵桓正在发愁应该送谁去当这个人质,赵构的出现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宋钦宗赵桓很高兴的将康王赵构和宰相张邦昌送给了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