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钩沉 第18章 周朝走向消亡

作者:静如1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22 14:04:55
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周朝当时没有皇帝的称呼,周朝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周朝最后一位王是周赧王。

周赧王姬延在位期间,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他所统治的区域也非常小,还时常需要依附于其他诸侯国。

周赧王五十九年,他联合诸侯合纵攻秦,结果以失败告终,还欠下了大量债务,甚至出现了“债台高筑”这个典故。

最终,在公元前 256年,周赧王郁愤而终,周朝宣告灭亡。

以下是以编年体方式对春秋时期部分重要历史事件的大致梳理:

公元前 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春秋时期拉开帷幕。

公元前 719年,卫国州吁弑君篡位,引发卫国内乱。

公元前 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齐国逐渐强大。

公元前 656年,齐桓公率诸侯联军伐楚,双方订立盟约。

公元前 638年,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讲究“仁义”,错失战机,宋军大败。

公元前 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重耳退避三舍,最终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霸主。

公元前 627年,秦晋崤之战,秦军全军覆没。

公元前 597年,晋楚邲之战,楚庄王称霸。

公元前 579年,晋楚第一次弭兵之会。

公元前 546年,晋楚第二次弭兵之会,此后中原地区战争减少。

公元前 514年,吴王阖闾即位。

公元前 506年,吴王阖闾以孙武、伍子胥为将,攻破楚国郢都。

公元前 494年,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求和。

公元前 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黄池会盟,争夺霸主之位。

公元前 473年,越王勾践灭吴,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时间重要事件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春秋时期开启

公元前719年卫国州吁弑君篡位,引发内乱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改革,齐国渐强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诸侯联军伐楚,双方订盟

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败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称霸

公元前627年秦晋崤之战,秦军覆没

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楚庄王称霸

公元前579年晋楚第一次弭兵之会

公元前546年晋楚第二次弭兵之会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即位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攻破楚国郢都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求和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黄池会盟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

人物|简介|

---|---|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任用管仲改革,使齐国强盛|

晋文公|经历流亡后回国即位,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成为霸主|

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邲之战称霸|

秦穆公|称霸西戎,拓展秦国疆土|

宋襄公|以“仁义”著称,在泓水之战中失败|

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孙武,使吴国强大|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称霸|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名相|

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吴国将领|

伍子胥|吴国名臣,助力吴国崛起|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

与孔子相关的典故:

1.韦编三绝:孔子晚年喜欢读《周易》,由于反复翻阅,把编连竹简的皮绳都磨断了多次。形容孔子读书勤奋刻苦。

2.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3.陈蔡之厄: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困于陈蔡之间,断粮数日,但孔子仍讲学、诵诗、弹琴、唱歌不衰。

4.以貌取人:孔子的学生子羽相貌丑陋,孔子对他态度冷淡。子羽回去后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公正,声誉很高。孔子感慨自己不该以貌取人。

“陈蔡之厄”的具体经过是这样的: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宣扬他的学说和政治主张。当他们来到陈国和蔡国之间时,楚昭王派人来聘请孔子。陈、蔡两国的大夫担心孔子去楚国后会被重用,对他们不利。

于是,他们就派人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荒野之中,断粮多日。孔子和弟子们面临着饥饿和困境,但孔子依然镇定自若,坚持讲学、诵诗、弹琴、唱歌,保持着乐观和坚定的信念。

在这艰难的时刻,弟子们有的开始产生了困惑和动摇。孔子就借机教导他们,要坚守道义和理想,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

最终,子贡设法找到了楚国的军队,楚昭王派兵前来迎接孔子,他们才得以脱离困境。

这个典故展现了孔子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

介绍几个与老子有关的故事:

1.紫气东来: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尹喜请老子写下了《道德经》。

2.老子犹龙:孔子前往周都,向老子请教周礼。回来后,孔子对弟子们说:“我知道鸟能飞,鱼能游,兽能走。能走的可以用网捕捉,能游的可以用线钓,能飞的可以用箭射。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乘风云而上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像龙一样啊!”

老子的《道德经》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和智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的思想:“道”是《道德经》中的核心概念,它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是一种超越人类认知和语言描述的存在。道的运行遵循自然规律,强调顺其自然,不刻意干预。

2.辩证思维:书中充满了辩证的观点,如“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表明事物的正反两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3.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应顺应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和强制,让百姓自由发展,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柔弱胜强:认为柔弱往往能够战胜刚强,如水一般,看似柔弱,却能水滴石穿。

5.知足寡欲:强调人们应当克制欲望,知足常乐,避免过度追求物质和权力带来的烦恼和危险。

6.尊重自然:倡导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可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

老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有诸多启示,例如:

1.平衡生活与工作:“知足寡欲”的思想提醒人们不过度追求物质和名利,避免陷入无休止的竞争和压力,从而实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关注内心的真正需求和精神世界的满足。

2.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的观念促使我们重视环境保护,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以确保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3.管理理念:“无为而治”并非完全不作为,而是不过多干预,给予一定的自由和空间。在现代管理中,可以理解为领导者应懂得适当放权,发挥团队成员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4.应对挫折:“福祸相依”的辩证思维帮助我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认识到困境中可能隐藏着转机和机遇。

5.人际关系:老子提倡的柔弱、谦逊等品质,有助于在人际交往中减少冲突和矛盾,以平和、包容的态度与他人相处。

在现代教育中融入老子的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课程设置:可以在哲学、文化或道德教育课程中,专门开设老子思想的讲解单元,让学生系统地了解老子的核心观点和理念。

2.教学方法:借鉴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减少过度的指导和干预,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品德教育:将老子提倡的“知足寡欲”“柔弱胜强”等理念融入品德教育,教导学生不盲目攀比,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谦逊。

4.思维训练:通过分析老子的辩证思维,如“福祸相依”,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深度和灵活性。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活动,如环保行动,体现老子“尊重自然”的思想。

6.经典诵读:安排学生诵读《道德经》的经典篇章,感受其语言魅力和深刻内涵。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的事件。

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室势力逐渐衰落,而一些卿大夫家族通过政治斗争和军事手段,势力不断增强。晋文公时实行“六卿制”,后来这些卿大夫家族经过长期的权力争夺和兼并,只剩下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家。之后,范氏和中行氏被灭,剩下智、韩、赵、魏四家。其中智氏势力最大。

经过:

智氏向韩、魏、赵三家索要土地,韩、魏迫于压力给了,但赵氏坚决不给。于是智氏联合韩、魏攻打赵氏。赵氏退守晋阳,智、韩、魏联军久攻不下。后来,赵氏派人暗中游说韩、魏,说智氏灭赵后,接下来就会轮到韩、魏。韩、魏被说服,与赵氏联合反攻智氏。最终智氏被灭,土地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公元前 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为诸侯,晋国名存实亡。公元前 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

“三家分晋”标志着春秋时期的结束,战国时代的开始。

“三家分晋”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格局的改变:标志着春秋时期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打破了原有的政治秩序,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激烈,形成了七雄并立的局面。

2.推动变法图强:各国意识到旧有的制度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纷纷进行变法改革,以增强国力,如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

3.思想文化的繁荣:促使各种思想流派进一步活跃和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4.封建制度的确立: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巩固。

5.战争形式的转变: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战争目的从争霸转向兼并,军事战略和战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期间还有很多著名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故事。

历史事件:

1.田氏代齐:齐国的田氏家族取代了原来的姜氏成为齐国的统治者。

人物:

1.吴起:战国初期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在魏国和楚国都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活动。

2.孙武:被尊称为兵圣,著有《孙子兵法》。

故事:

1.鸡鸣狗盗:孟尝君田文被困秦国,他的门客装鸡叫骗开城门得以逃脱。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作者为孙武。

《孙子兵法》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和哲学思想。它总结了战争的规律和战略战术原则,包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者,诡道也”“不战而屈人之兵”等著名观点。

在内容上,涵盖了战争的各个方面,如战略谋划、作战指挥、军事地理、情报侦察等。其思想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在政治、商业、体育等诸多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了战争中的谋略、灵活应变以及对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注重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孙子兵法》在商业谈判中可以有以下应用策略: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商业谈判前,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劣势、目标和底线,同时深入研究对方的需求、利益、策略和可能的反应。通过市场调研、竞争对手分析等手段,掌握全面的信息,以便在谈判中占据主动。

2.“以迂为直”:不直接追求眼前的最大利益,而是通过迂回的方式,先建立良好的关系,解决一些次要问题,为最终达成主要目标创造条件。

3.“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根据谈判的进展和变化,灵活调整策略和方案。如果原定的计划行不通,要及时转变思路,采取新的方法。

4.“上兵伐谋”:注重运用谋略,而非仅仅依靠强硬的态度或单纯的价格竞争。可以通过巧妙的方案设计、价值创造等方式,赢得对方的认可和合作。

5.“避实击虚”:发现对方的弱点和漏洞,集中力量在这些方面进行突破,同时避免在对方的强项上过多纠缠。

6.“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善于利用形势和有利因素,创造对自己有利的谈判局势,掌握主动权和控制权。

7.“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作为谈判代表,要具备智慧、诚信、仁爱、勇敢和严谨的品质,以有效地领导和推进谈判进程。

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情节可以体现《孙子兵法》在商业谈判中的应用。

比如“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情节。当时刘备新败,诸葛亮前往东吴寻求联盟共同抗曹。在与东吴群臣的辩论中,诸葛亮深知己方实力较弱,需要借助东吴的力量,但又要保持一定的尊严和立场。这就如同在商业谈判中,一方处于相对劣势,但仍要通过智慧和策略来争取有利条件。

诸葛亮“知己知彼”,他了解东吴群臣的心思和顾虑,也清楚东吴的实力和利益所在。针对东吴群臣的刁难和质疑,他巧妙应对,阐述联合抗曹的好处,指出曹操的威胁,让东吴群臣认识到与刘备联合是符合东吴利益的选择。

再如“草船借箭”,诸葛亮准确判断曹操多疑的性格以及当时的天气状况等因素,通过智谋“以迂为直”,看似冒险的举动,实则巧妙地达成了获取箭矢的目的。这在商业谈判中,可以启示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外部条件和对方的心理特点,采取出其不意的策略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家分晋”之后,中国经历的主要朝代有:秦、西汉、新朝、东汉、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北宋、南宋)、辽、金、元、明、清。

周朝最后一个时期是战国,但周朝最后一位王是周赧王姬延。

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力几乎丧失,诸侯纷纷争霸称雄,不再尊奉周天子,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经济上,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日益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军事上,各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频繁发动战争,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参战兵力众多。

思想文化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各抒己见。

社会结构上,原有的贵族等级制度逐渐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逐渐崛起。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有许多著名战役,

1.马陵之战: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孙膑率军救援。孙膑采用“减灶诱敌”的策略,在马陵设伏,歼灭了魏军主力,庞涓战死。此役使魏国实力大损,齐国地位上升。

2.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率军进攻赵国,赵国起初派廉颇抵御,廉颇采取坚守策略。后赵国中秦国反间计,用赵括换下廉颇。赵括主动出击,秦国白起佯装败退,诱敌深入后截断赵军退路,将其分割包围,最终赵军大败,四十多万降卒被坑杀。此战是战国形势的重要转折点,赵国元气大伤。

3.伊阙之战:秦国将领白起对阵韩、魏联军。白起利用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先出击的弱点,各个击破,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两国精锐损失殆尽。

4.鄢郢之战:秦国名将白起率军攻打楚国。白起采用水攻的战术,攻破楚国别都鄢城,后又攻陷楚国都城郢城,重创楚国。

5.河西之战:秦国与魏国为争夺河西地区,多次交战。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最终收复了被魏国占领的河西地区。

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政治家,以下盘点:

1.商鞅:他是秦国变法的主要推动者,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等。商鞅的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吴起:在楚国进行变法,主张“明法审令”,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整顿吏治,加强军事训练等。但由于变法触动了贵族利益,吴起最终被害。

3.申不害:在韩国变法,主张以“术”治国,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加强君主集权。

4.邹忌:在齐国推行改革,主张广开言路,鼓励臣民进谏;整顿吏治,选用贤能等。

5.李悝:在魏国变法,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稳定粮价;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方面,商鞅推行的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这种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历代王朝所沿用和发展。

经济方面,重农抑商政策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使秦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为秦国的军事扩张和统一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土地的流转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方面,实行军功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民众参军作战的积极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为秦国在军事上的胜利和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法律方面,商鞅制定的法律严密而残酷,强调以法治国,这种法治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社会方面,变法打破了旧有的等级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总体而言,商鞅变法使秦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并最终实现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商鞅变法的理念和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改革和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

在商鞅变法等一系列变革后,秦国国力强盛,最终由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的顺序依次是: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 230年,秦灭韩。

公元前 228年,秦灭赵。

公元前 225年,秦灭魏。

公元前 223年,秦灭楚。

公元前 222年,秦灭燕。

公元前 221年,秦灭齐。

至此,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政治上:建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

3.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便于政令的传达和文化的交流。

4.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御外敌;南征百越,开拓疆土。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秦始皇下达诏令,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度量衡的标准。

然后,政府组织专人制定了新的度量衡标准,并制造出标准的度量衡器具,发放到全国各地作为参照。

同时,严格规定各地必须按照新的标准进行度量衡的使用和交易。

对于不遵守统一度量衡标准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

在推行过程中,还加强了对度量衡器具制造和使用的监管,以确保标准的严格执行。

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在全国实现了度量衡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对后世产生了诸多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方面,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统一的度量衡标准使得各地的商业交易更加公平、便捷和高效,减少了因度量标准不同而产生的纠纷和阻碍,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整合和经济的繁荣。

政治方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统一的度量衡有助于税收、征发徭役等政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使中央政府的政令能够更加有效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文化方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度量衡的统一使得各地在经济交流的基础上,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更加顺畅,有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

科学技术方面,为后世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统一的度量衡标准为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统一的参照,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承和创新。

社会发展方面,成为后世历代王朝治理国家的重要借鉴。后世在继承和发展度量衡制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优化,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大约在公元前 221年。

秦始皇嬴政,出生于赵国邯郸,13岁继承秦国王位。他先后铲除嫪毐、吕不韦等势力,亲政掌权。

嬴政具有雄才大略,任用李斯、王翦等能臣良将,推行一系列改革和军事行动。

在政治上,他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制,自称“始皇帝”,实行三公九卿制。

在军事上,他指挥秦军横扫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长期以来的诸侯割据局面。

在经济文化方面,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但秦始皇也有其暴政的一面,例如繁重的赋税、劳役,以及严苛的律法,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秦始皇在他第五次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秦始皇的突然离世,使得秦朝的政治局势陷入了动荡。

秦始皇驾崩前做了以下一些安排:

秦始皇一直希望长生不老,多次派人寻求仙药,但都未能如愿。在他第五次东巡途中病重时,他给长子扶苏留下遗诏,让扶苏回咸阳主持葬礼并继承皇位。然而赵高和李斯合谋篡改了遗诏,赐死扶苏和蒙恬,拥立胡亥为帝,导致秦朝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秦朝这段历史中,除了商鞅,还有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

比如李斯,他协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在秦朝建立后参与制定了许多重要的制度和政策。

蒙恬,秦朝著名将领,曾北击匈奴,修建长城,驻守边疆。

赵高,他在秦始皇驾崩后与李斯合谋篡改诏书,拥立胡亥为帝,之后又设计害死李斯,独揽朝政,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章邯,在秦末农民起义中,章邯率领秦军多次作战,是秦朝末年的重要军事将领。

秦二世胡亥继位后,赵高弄权,实行残暴统治,导致民怨沸腾。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拉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项羽和刘邦的队伍也逐渐壮大。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刘邦则先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此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善于用人,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建立了汉朝,成为汉高祖。

汉朝初期,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到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强盛,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