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开府之事,非同小可。

想当初,自己虽然有资历开府,但最终让群臣信服的理由,乃是他数年来为蜀汉鞠躬尽瘁,所立下的汗马功劳。

正因如此,蜀国开国至今,也只有自己一人有资格开府。

放眼如今的朝堂,找不出一个功劳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臣公,也就更别提开府之事了。

可眼下,杨仪竟在朝堂之上,贸然提出开府之请求,不顾陛下权威,又有诸多大臣反对。

此乃大不敬!

何况说,诸葛亮开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把控朝局,能让蜀国按照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

杨仪开府的目的就是什么?

诸葛亮只震惊片刻,神色便恢复平静,摇了摇头,略显失望地说道:

“杨仪,我还是太高看你了。”

“眼下刚刚把控朝政,你便迫不及待地开府,图穷匕现。”

“如此急功急利,成不了大事儿。”

这时候,杨仪的形象才符合往日诸葛亮对其的了解。

行事张扬,太过鲁莽。

“丞相,今天是杨仪开府之日,朝堂近半数官员都去了长史府,携带重礼,为杨仪庆贺。”

“而且,杨仪还吩咐下属,要对长史府进行修缮,以供开府议会所用。”心腹又拱手道。

闻听此言,诸葛亮眉头紧蹙,冷笑一声。

“刚刚开府,便大兴土木,毫无志气,眼光短小!”

“只是那朝堂众臣,倒也心思不纯,杨仪开府,分明忤逆陛下之意,他们竟第一时间赶去庆贺?”

在朝堂之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刘禅被逼无奈,这才同意杨仪开府请求。

然而,那些官员非但不以此而抵制杨仪,反而主动凑上前,与其交好。

足以看出这些官员的品性。

“眼下杨仪开府,来日待我出山,莫非他要和我平起平坐?”

“朝中大臣也不安宁,朝政不稳,我也是时候出面了……”

诸葛亮神色严峻,喃喃说道。

他肯定不会一直隐藏在暗处,早晚有一日,会出山重掌朝政。

可若是等到杨仪根基稳固,自己再现身,那杨仪定是要和自己平起平坐。

莫非他开一个府,自己开一个府?

再加上朝中文武大臣,都纷纷向着杨仪靠拢,形势严峻。

诸葛亮自认为,到了他该出面的时候。

他若回归朝堂,那杨仪目前所拥有的一切,都将化为泡影。

为了朝堂安稳,诸葛亮不得不这样做。

……

长史府。

杨仪坐在桌前侧,面前摆放着厚厚的文书,手握毛笔,细细批阅。

眼下,国内一些主要的文书,除了要给蒋琬文臣那边和皇宫要送一份,杨仪这里也要送来一份。

杨仪目前在朝堂上,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谁也不可忽视。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

赵砺推门而入,恭敬说道:

“大人,宫里的传令使到了,说是要为大人传授官职。”

闻言,杨仪淡淡一笑。

自己开府之后,朝堂中的身份便不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长史,刘禅为自己加授官职,也合乎情理。

放下手中文书,走出房间。

院落中,传令使带着一众皇宫侍从站在这里,手持圣旨。

圣旨如天子亲临,杨仪率领全府上下,整齐列队,跪地相迎。

传令使神色肃穆,缓缓展开圣旨,高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长史杨仪,才华出众,忠心可嘉,朕念其为蜀汉鞠躬尽瘁,功绩卓著,特加升赏。”

“着即任命杨仪为尚书令,掌中枢机要,协理政务;兼任廷尉,主司刑狱,整肃法纪;同时兼任大司农,总领天下钱粮,关乎民生。”

“望卿不负朕望,殚精竭虑,为我蜀汉之昌盛,再建奇功。钦此!”

杨仪听完圣旨,面露欣慰之色,双手接过圣旨,高呼道:“臣杨仪,叩谢吾皇圣恩!”

同时,传令使一个眼神,身后的诸多皇宫侍从,立刻端来三个盖着黄巾的宽盘。

“杨大人,此乃三官大印,执权所用。”

杨仪立刻吩咐赵砺,收下了三块大印,同时派人为传令使奉上厚礼,后者稍作停留后,这才告辞离去。

三印在手,此时此刻,杨仪虽不是丞相,但却胜于丞相!

政令推行、经济、司法,任何一个单拎出来,那都是滔天权势,眼下却都归为杨仪一人。

一时间,放眼整个朝堂,杨仪的权势已然达到了巅峰!

待传令使走远,赵砺缓缓来到杨仪身边,开口说道:

“大人,眼下主公刚刚开府,陛下便送上了这等恩赐。”

“咱们现在选择开府,是不是太急于求成了?”

赵砺的语气带着几分疑虑。

眼下刘禅给的恩惠太多,赵砺觉得不可思议。

甚至认为,这是否是杨仪故意的,欲擒故纵!

虽然杨仪现在权势滔天,但同样,在朝堂之中,杨仪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

若是刘禅这样做,是为了让杨仪过多树敌,那接受这些恩惠,可不是一件好事!

杨仪怎会看不清形势,摇了摇头:“不,眼下开府才是最好的时机。”

“若要大展拳脚,权力是必需的。”

“只有开府,我才能不受各方掣肘。”

“如今朝堂政令繁杂,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我在现有的体制下,处处受限,诸多举措难以推行。”

听闻此言,赵砺点了点头,若有所思。

在朝堂中,权力分散过多,即便杨仪真的有什么对国家有益的举措,从通过到实行,也要花费冗长时间。

这对于眼下形势而言,太过拖沓。

杨仪知晓,如今三国虽然风平浪静,但暗中却是波涛汹涌。

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战乱!

“再者说,我蜀汉的时间也不多了。”杨仪又开口,眼神锋芒毕露,话语另有所指。

“时不我待!魏国在边境屯兵积粮,暗中调遣精锐部队,意图不明。”

“吴国也在加强水军操练,频繁与周边势力往来。他们都在私下积蓄力量,对我蜀汉虎视眈眈。”

“眼下我已开府,能迅速整合各方资源,制定应对策略,何惧之有?”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