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刘禅还对杨仪北伐之事持坚决反对态度,甚至在朝堂上当众驳回了他的提议。
怎么到了今日,态度竟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以蒋琬为首的一众文官面面相觑,表情从惊愕转为困惑,心中翻涌着无数疑问。
杨仪上前一步,双手抱拳,声音洪亮:“陛下英明,臣定当竭尽全力,筹备这北伐事宜,不负陛下所托!”
他的目光扫过蒋琬等人,语气中带着几分深意:“至于诸位大人的担忧,臣自会妥善处理。此次北伐,乃是为了实现丞相遗愿,更为了我蜀汉的未来!还望诸位能以大局为重,共同助力这北伐大业……”
他的话音虽平和,却在“共同助力”四字上刻意加重了语气,目光如刀锋般在群臣脸上划过。
蒋琬等人分明感受到了其中隐含的威胁之意,心中一凛,却无力反驳。
刘禅看着众人惊愕的表情,微微坐直了身子,语气沉稳:“诸位爱卿,朕做出此决定,自然有朕的考量。杨爱卿一心北伐,实乃为了蜀汉大业,朕也相信他能担此重任!”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群臣,声音蓦然提高:“你们一定要全力配合杨仪!”
蒋琬等人虽心中愤懑难平,但见刘禅态度坚决,只得暂时压下不满,齐声应道:“是,陛下……”
杨仪再次抱拳谢恩,随后话锋一转:“陛下放心,臣定当不负所托!不过,筹备北伐之事,还需陛下以及诸位同僚相助。”
此言一出,朝堂上的官员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杨仪身上,心中隐隐生出不安。
刘禅也略显疑惑,问道:“杨爱卿,这筹备北伐,还需怎样的助力?难道朕同意你进行北伐,还不够吗?”
杨仪神色从容,缓缓解释道:“陛下,臣以为北伐的第一个阻碍,便是钱财匮乏。看那东吴,坐拥鱼米之乡,粮草丰盈;再看曹魏,地广物博,粮草钱财皆有丰厚储备。此二者,皆是我蜀汉目前所不能比的!”
刘禅闻言,恍然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期待:“爱卿所言甚是。若要成功北伐,咱们必须有足够的军费支撑。爱卿有何见解?”
他心中暗想,杨仪掌控三国细盐命脉,手中财富不可估量,若他能以家产支撑军费,北伐之事自然水到渠成。
杨仪正色道:“陛下,臣以为,想要有足够钱财,需大力发展商贾之道!”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哗然。
董允立刻出列,拱手反驳道:“陛下,此言荒谬!自古以来,国家强盛之道,皆是以开垦种地、发展人口为根本。商贾之人向来逐利,若大力发展商贾之道,只怕百姓们都去经商了,到时候谁来种地?粮食不足,谈何北伐?还望陛下三思!”
郭攸之也紧跟着附和道:“董允大人所言极是!北伐乃关乎国本的大事,万不可本末倒置!”
费祎冷笑一声,斜眼盯着杨仪:“杨大人此策,无异于饮鸩止渴!陛下,万万不可采纳!”
刘禅听了文官们的反驳,面露困惑之色,转头看向杨仪:“杨爱卿,诸位爱卿所言也有道理。你且说说,这发展商贾到底有何好处?”
他虽疑虑,却也不相信杨仪会提出毫无根据的建议,或许这其中真有妙处。
杨仪微微一笑,面对众人围攻,不慌不忙地说道:“陛下,诸位大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所言不错,农人的确是国家的根本,但发展商贾同样重要。商贾交易能带来大量财富,就拿商税来说,看似每一笔交易抽取的税额不多,但积少成多,那便是一笔极为可观的收入!若能善加利用,何愁北伐无粮无饷?”
刘禅紧盯着杨仪,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期待的光芒。
而站在一旁的蒋琬等一众文官,却是面露不屑之色,嘴角微微下垂。
杨仪感受到了众人的目光,却丝毫不为所动。
“陛下,诸位大人,当我们大力发展商贾,让蜀汉的货品远销至东吴和曹魏,久而久之,他们便会对我们的货品产生依赖!一旦形成这种依赖,我们便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权。而且,商贾贸易的繁荣,还会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这不仅不会让百姓都去经商而无人种地,反而会让更多的人有活可干,有钱可赚!”
说到这里,杨仪的目光扫过众人,尤其在蒋琬脸上稍作停顿。
接着,他话锋一转,举了一个鲜活的例子:“例如,臣通过细盐贸易,已然让曹魏对我蜀汉的细盐产生了依赖。他们即便恨我入骨,也不得不从我们手中购买。”
刘禅虽然向来被人认为愚钝,但此刻却听得入神,眼中逐渐浮现出一丝明悟。
他微微点头,显然被杨仪的话打动了。
而蒋琬等文官们,初时还满脸不屑,但随着杨仪的深入分析,他们的神情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轻蔑转为疑惑,又从疑惑转为认真。
杨仪见众人已开始思考,便继续加码:“如此一来,国家富裕了,百姓富足了,粮食产量也会随之提高。因为我们有了钱,若是缺少粮食,曹魏会给咱们种!若是缺人,东吴的百姓会自己跑过来!”
此言一出,整个朝堂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群臣无不低头沉思,思索着杨仪这番规划的可行性。
即便是那些原本持反对意见的文官们,此刻也不得不承认,杨仪的话并非毫无道理。
见众人仍有疑虑,杨仪再次开口:“再者,发展商贾还能促进文化交流,让我们了解到东吴和曹魏的更多情况,为北伐提供更多有效信息!而且,有了足够的钱财,我们可以购买更好的兵器装备,训练出更精锐的军队,这对北伐成功至关重要!”
刘禅越听越觉得心动,忍不住微微前倾身子,眼中闪烁着兴奋之色。
“所以,”杨仪总结道,“发展商贾,实乃一举多得!还望陛下能够支持!”
刘禅沉默片刻,随后缓缓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认可:“杨爱卿所言倒也有些道理。若是大力发展商贾,或许真能为北伐带来帮助。只是这其中细节,还需从长计议。”
然而,以蒋琬为首的一众文官们依旧满脸不赞同。
蒋琬再次出列,脸上满是质疑之色,言辞犀利地反驳道:“陛下,话虽如此,可咱们蜀汉除了蜀锦、细盐之外,又还有什么东西能让东吴和曹魏的人愿意掏钱购买?”
他说到这里,目光冷冷地定格在杨仪身上,声音中带着几分讥讽:“蜀锦虽精美,可终究受众有限;细盐虽珍贵,但也并非是他们完全不可缺的。咱们拿不出足够有吸引力的货品,这商贾贸易又如何能繁荣起来?杨大人想得虽好,可不结合实际,不过是异想天开!”
蒋琬的话语如同冷水般泼向众人,朝堂上的气氛再次变得凝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