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农门恶婆婆,我被全家团宠了 第254章恍然大悟

作者:风雨飘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9 09:17:15
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就在繁空等待的时候,卫闲诺到了,边上还跟了几位穿着不同颜色官服的少年,那些官服的花纹也各不相同,估计是其他部门的小年轻。

“娘,您别担心,不会有事儿的。”卫闲诺瞧见娘神色焦急,明白她是为自己担心。

“卫大娘,我们都站在闲诺这边呢。”其中一个少年开口道。

“谢谢各位了。”繁空惊讶儿子认识这么多人,不过一听口音:“你是暨县的吗?”

“对,我是暨县的,他们两位来自南明,我们几个都是南派学院出来的学生。”少年解释说。

繁空恍然大悟,老院长提过,南派在朝里没有太多高官,多是小官员,这些少年应该是南派新培养出来的弟子,个个都挺俊秀的,当然,最好看的还是卫闲诺,而且很明显,他们是围绕着他这个老二转的。

“瑞南呢?他去找你了吧?”繁空没见到外甥。

“我让他去办别的事儿了。”卫闲诺的黑眼睛比平时更深沉,看得出来,他在克制自己的怒火。

这时,几个宫人急匆匆地从宫里走出来,领头的正是皇帝身边的亲信太监劳公公,一见卫闲诺就连忙上前:“状元郎,皇上有令,请您进宫一趟,卫夫人也在呢。”

“劳公公,我和闲诺一起进宫。”繁空说道:“或许能说上话。”

“劳公公,我们也想进宫见皇上。”少年们嚷着。

劳公公连忙堆起笑脸:“卫夫人可以进去,各位大人就免了,这么多人进去,皇上万一不高兴,事情恐怕更麻烦了。”

“你们在这儿等我的消息。”卫闲诺对着几个少年说。

少年们点头应允。

皇宫布局是前朝后寝,前朝又被分成外朝和内朝,外朝是大臣们处理政务的地方,内朝则是皇帝主要上朝听政的场所,劳公公带他们去的就是内朝中的“听政殿”。

繁空头一遭进朝堂,一步步踏上台阶,两侧站着的御林军每隔几步就有哨岗,笔直威猛的身躯,手持长戟,目不斜视,让这宏大的皇宫显得更为庄严。

看着身旁十六岁的老二,少年的身材还很单薄,如今他只是吏部的一个小职员,没什么权力,这一路走得并不轻松。

再看看自己,虽然穿越了,却只是一名老妇,连个依靠都没有,遇险只能撸起袖子硬上。

母子二人真是不易啊。

劳公公让两人在外殿等候,他自己进去禀报。

“听政殿”外,站着刚才在宫门喧闹的那些学生们。

繁空眼神扫过他们,这群学生是不是太容易被煽动了?

学生们也瞪着繁空母子俩。

卫闲诺根本不理睬这些学生,而是观察四周,尽管他已进入吏部为官,但目前还没有资格进入这内朝的“听政殿”,他喜欢这个地方,总有一天他会站在这里的。

不久,尖细的声音响起:“宣卫闲诺母子进殿。”

一进“听政殿”,繁空就被殿堂的富丽堂皇震撼了,她去过紫禁城的金銮殿,那可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质宫殿,而这殿堂与金銮殿不相上下,所见之处皆是需两人合抱的金丝楠木柱子。

太子站在皇帝下手,群臣之前。

文武百官则分列两侧,官服由浅及深,为官者眼神深邃,面容严肃,不带一丝笑意,这便是所谓的官相。

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母子俩身上。

繁空的目光扫过殿中站立的几名学生,这几人正是茶馆里谈话最热烈的几个,最后她的目光停留在一位十七八岁,方脸的年轻人身上,此人应该就是第四名的施鸿哲,也是丞相夫人的外甥。

接着,繁空的目光移到了丞相唐阳身上。

唐阳看着即使在帝王注视下也依旧昂首挺胸走来的卫闲诺,眼神异常复杂。他早上才得知今天的事,妻子得意洋洋地说起来时,他气得几乎要破口大骂。这个心胸狭窄的女人,大越历来重视科举,更何况这些学子背后是错综复杂的派系。

她居然在科举上动心思,愚不可及。策论只是考试科目之一,能成为状元的少年,怎会在这种问题上抄袭?难道批卷的考官是瞎子?若施鸿哲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早就拿出来炫耀了,何至于等到今天?

妻子是没有这个胆量的,唐阳冷笑,不用猜都知道是谁在背后出主意。

母子俩向着皇帝行了大礼。

皇帝并未立即让他们起身,冷眼望着跪着的母子二人,声音也不似上次那般亲切:“卫闲诺,你所作的策论可是抄袭了施鸿哲之前的文稿?”

“启禀皇上,策论中的每一字一句都是微臣自己的思考成果,是微臣十年寒窗苦读的结晶。”卫闲诺不卑不亢地答道。

皇帝嘴角不经意间一挑随即恢复严肃:“起身吧。”

母子二人才起身。

太子的目光时而不经意扫向唐相,他确定是施鸿哲在对付闲诺,别的都不担心,唯独担心幕后主使可能是唐相,但又感觉这事不像是唐相的手法。

“卫闲诺,朕问你,你如何证明这篇策论确实是出自你手,而非抄袭施鸿哲?”皇帝问道。

“皇上,既然施鸿哲诬告微臣,还请他先证明他文中引用的典故出处、立意以及治水、民生计策的具体来源。”卫闲诺同样不卑不亢地回应。

“皇上,请先让施鸿哲举证。”排在队尾的一位官员走出,向着皇帝行礼道...

“那就请施鸿哲先来证实一下吧。”另一个排在队尾的官员也走上前来。

繁空瞥了他们一眼,不用猜,这些都是南派在京里的官员,果不其然,正如老院长所说,都是些小官嘛,就两个人?是不是有点太少了?

其他的官员互相看了看,眼神都不约而同地落在了唐相身上,很明显,他们都在等着唐相开口。可偏偏唐相却一言不发。

“既然这样,”皇帝的目光落到了施鸿哲身上:“施鸿哲先来解释一下政论文中的引经据典和立论初衷。”

施鸿哲显然早有准备:“回皇上,臣在‘越阳书院’求学时,老师曾带领我们和众多学子一同前往淮江地区考察,我所写的治水策就是在那时与当地官员交流后形成的思路,工部和兵部的几位大人可以为我作证。”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