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听着这些话,人都愣住了。
他是真没有想到啊,大汉第一次人口普查,居然查出这么多没有入户籍的人,也就是俗称的黑户。
尤其是还有几十万人还没有在这一次登入,周边的汉人居然也在往大汉聚集,下一次普查,人口会更多?
仔细一想,朱高煦又觉得释然,因为之前他灭的那些官绅手里,肯定掌握着不少人口,只是之前从来没有统计那部分人,如今那些人倒台,这些人人口全部被释放出来。
以及深山里的人走出来,导致这次普查反而比之前还要多。
朱高煦沉思片刻,如今大汉差不多两千万人口,这个疆域就达到这个人口数量,好像已经不算少了。
相反,还可以说是非常充足也不为过,毕竟大明那么大的疆域,也不过比大汉多三倍多点的人口罢了,但大明的疆域可就远不止大汉的三倍了。
朱高煦突然笑了,笑得无比的高兴。
人口越多,他能获得的荣耀点就越多,他怎么能不高兴。
至于这么多人的治理需要耗费更多的钱粮,但只要渡过眼前困难的一两年,后面一切都会起来了,发展只会越来越快。
“做得不错,这次百姓的数量普查,做得很好啊!
那些还没有入户籍的人,要抓紧,尽快登记入册,然后进行存档。
既然人口已经普查清楚了,田地也都分配好了吧?新实行的摊丁入亩,都落实下去了没有?”
“王爷放心,田地基本都已经完成了分配,如今只有广治、顺州、化州三府之地还在进行分配。
这几个地方战事结束得最晚,且又靠近占城,安排的官吏也是最晚到位,不过两个月之内,大汉各地将会全面完成,绝不会耽搁明年的春耕。
但是眼下也暴露出来一个很大的问题,王爷,我们的官吏,不够了。
原本安南的那些官吏,大部分都有问题,只有少部分人还能继续用,而我们带来的人手,远远不足,一百六十八个县,还有半数的县缺少人手。
而且臣之前按照王爷的指示,要将四十八个府,一百六十八个县整合成十五个府,两百零三个县,人手根本不足以支撑。
臣哪怕已经从带来的人中将念过书,品行只要过得去的人都拉出来为官为吏,都远远不够。
臣建议明年应当举行科举,由朝廷直接管理,不按照以往的惯例,而是采用初试、复试,最终决出来汉京参与考试的人,组织最后的大试。
凡是在大试上的成绩不是太差,就全部录用为官吏,而进入殿试之中的人,则由王爷您来安排重任。
王爷以为如何?”
朱高煦听得心头沉重,原本是好心情,随着李定荣说出来的又一件事,他是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虽然李定荣说得很好,给他提供了一个思路,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不一样啊。
“定荣,那你可有了解过,大汉之内的读书人,有多少呢?”
朱高煦话音落下,李定荣直接沉默了,这个问题才是最致命的。
大汉是原本的安南,不是大明。
在大明,不缺少读书人,更不缺做官的人,但在大汉,是从原本的安南基础上而来,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读书人。
原本的安南,教育体系就已经烂了,根本就没有在大明的学堂,导致读书人根本就不多。
这也是李定荣哪怕提出了解决方法,朱高煦都高兴不起来的原因。
在大明,官吏不够了,那就来一场科举,就能将不足的官吏补充出来,但在这里,现在根本就没有办法实现。
可以说大汉之内的那些读书人,都根本不用考试,只要品行过得去,李定荣都差不多拉出来已经在用着了,剩下的还能怎么科举?
“王爷,是臣没有想到这点,请王爷责罚。”
李定荣也没有说什么,直接认错,作为朱高煦的谋士,如今朱高煦完全是将他当做首辅在用,他给出的答卷却是差强人意了。
朱高煦摇摇头,没有丝毫怪罪李定荣的想法。
“行了,我不是在怪你,你这段时间很忙,有所疏忽能理解。
不过你说的还是可以尝试的,有的人肯定是隐藏起来的,准备一次科举,正好将这部分人吸引出来。
另外,那些处理的官绅人群之中,有一部分从犯,基本都是读过书的人,你在里面挑选挑选,可以先拿出来为吏,不要让他们做主事,全部安排副职,并且给予他们五年以上的考核期。
做得好,可以重新给他们转正,做不好,直接杀了。
且若是在这期间还敢犯错的,直接诛族!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有的时候要灵活运用,如今最为重要的,是要将定下的那些政策实施下去,保证朝廷与地方的运转,这才是头等大事。”
朱高煦心中其实又何尝想继续用那些人啊,但如今是没有办法,只能尽可能的挑选了,从那些矮个子里面挑高个,若不能将各级官吏补足,政令都难以实行,落实到地方就更加不用想了。
朱高煦想着这些,脑海中突然出现了和珅的那句名言,救民先救官,官吏都没了,下面的民更难救。
不再去想,见李定荣思考一会缓过神来,朱高煦继续开口。
“定荣,我知道你心中也无法接受,但眼下这就是现实,我们不得不面对。
不过这样的局面,我们也必须要改变,若不改变,这个困难今后将会一直存在。
所以教育体系,我们必须要制定出来,要能够让大汉,从此不再为这个问题而烦忧。
今后大汉的学院,最低从五岁开始入学就读,前面八年为乡学,后五年为县学,再三年为府学,只有府学毕业者,才能参与科举。
府学之上,设立大学,为四年期。
大学为朝廷直接设立,不再隶属于地方,而是由朝廷直辖,凡是从大学毕业,前三十名次内,可不用参加科举,直接入仕。
大学的学生,全部从各个府学升学而来,且从大学毕业学生,可直接参与会试,不用参与童试与乡试。
这些学校,要作为每个地方的政绩考核纳入,让各地都开办起来。
至于学生,军人子嗣优先,大汉官吏者优先,不足名额者再从百姓之中进行挑选入学。
并且凡是官府所办学院,尽皆要有补贴,也就是减少百姓对学费的投入。
每个学院需要的费用与规划,你要尽快落实下来,到时朝廷按照多少进行补贴,这件事要拿出来商议。
另外我欲再增设一部,为教育部,位同其余六部,用于负责大汉教育之事,你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