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人皇 第61章 十胜十败

作者:溯光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21 12:45:25
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我军目前军力如下:”

“重骑兵500人,轻骑兵1100人,弓骑兵800人,重步兵500人,轻步兵1000人,弓弩兵1000人,主战部队合计4900人。”

“预备役2000人,其中目前已练出内气的,只有300余人。”

“屯田兵保持在两万人规模,刚刚开始秋收后的集中训练。”

“哪怕以目前粮食充足的状态,预计能达到预备役标准的不超过1000人,这已经是目前广阳郡人口的极限了。”

“按照这个标准,扩展到全幽州的话,一年之内,主战部队可增加到两万人,预备役可增加到三万人,屯田兵可增加到二十万人。”

“这么少?这哪够用!”孙策一听之下,立刻站了出来。

“卢公你是不是算错了,就算广阳郡一郡之力只能出五千精兵,幽州全境十个郡只能出两万精兵?”

“伯符,别乱说话,卢公的数据是有道理的。”周瑜一把将孙策拉了回去。

“幽州十郡,主要人口集中在涿郡,广阳、上谷和渔阳四郡。”

“辽东、乐浪两郡,人口最多只有十万上下,至于代郡、右北平、辽西、玄菟这四郡,人口加起来有没有20万都很成问题。”

“而且我军精兵的标准是必须练出内气,因此主战部队能够在一年内达到两万人,这已经是很了不得的成就。”

“卢公可谓是居功至伟,换了其他人谁都不敢说这句话!”

“是我错了,卢公请勿见怪!”孙策一向是周瑜说什么,他就信什么,立刻知错就改,向卢植道歉。

“可是,这也太少了,这点兵马,如何争霸天下?”

“你呀,不懂就不要乱说行不行。”周瑜对他这个CP的猪脑袋也是无语了。

孙策就是个典型的单细胞生物,行军,打仗,凭直觉,至于其他的,基本上依靠周瑜这个外置大脑进行思考。

“奉孝,说说你的意见。”刘辩微笑着示意周瑜暂时不要说得太明白,他想听听郭嘉的说法。

自从郭嘉加入麾下,因为负责的事务不对路,一直没有什么太出彩的表现。

刘辩现在是真的想知道,这被誉为‘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人物,在战略眼光上是否名副其实。

只见郭嘉一步踏出,毫无惧色,慷慨出言道:

“主公这是在考较臣了,在臣看来,主公有十胜,诸侯有十败,愿陈其略。”

“主公用兵以精,人数虽少,应依劲锐之卒;诸侯驱流民为卒,徒恃蚁附之众。”

“精兵者,其势如凿冰裂石;乌合者,虽百万亦如沙溃堤。此胜在兵制,可谓道胜。”

“主公以精兵伐战,粮秣省而民力纾;诸侯糜仓廪填壑,千里运粟而路多饿殍。善战者不费锱铢之力,此胜在国用,可谓谋胜。”

“主公营设岐黄,创裹金疮,士卒感涕效死;诸侯弃伤卒于野,哀嚎彻夜,三军闻之胆寒。活人命者得天眷,此胜在恤卒,可谓仁胜。”

“主公拔寒门于陇亩,纳奇才于草莽;诸侯拘世家之桎梏,纵庸才据高位。野有遗贤则国兴,朝多纨绔则祚衰,此胜在用人,可谓明胜。”

“主公开庠序于乡野,稚童诵圣贤之言;诸侯锢经籍于豪族,黔首蒙昧如羔羊。教化如春风播雨,此胜在育才。可谓文胜。”

“主公定职司如尺量,责权明而赏罚清;诸侯治州县凭私谊,纲纪弛而政令壅。绳墨立则百工肃,此胜在吏治。可谓法胜。”

“主公纳谏若决川,有过则闻过即改;诸侯饰非如掩耳,愎谏而自矜英明。日月之蚀不改其辉,此胜在胸襟。谓之度胜。”

“主公待将士如手足,公堂严而私室亲;诸侯视部曲如犬马,刻薄寡恩失人心。同袍之义坚于金石,此胜在御下。谓之义胜。”

“主公并村落以兴水利,修驰道而通商贾;诸侯纵豪强兼并田亩,百姓流离如蓬转。安民者得耕战之本,此胜在抚民。谓之政胜。”

“主公减赋税以养元气,工赈并举固国本;诸侯竭泽而渔求速利,饿殍载道积怨深。厚下者得鼎鼐之重,此胜在养民。谓之德胜。”

“夫争天下者,非较一城一地之得失,乃较粟帛之盈虚、人心之向背、庙算之深浅。”

“今主公十胜俱备,如春苗沐雨,勃然不可遏;诸侯十败缠身,似朽木临渊,颓然不可支。”

“假以时日,必见幽州铁骑踏破九鼎尘埃,主公之旌旗悬于长安城阙!”

这一番话说完,刘辩都听得呆住了,这似曾相识的感觉,十胜十败论的经典场景!

不过郭嘉果然战略眼光超然,刘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没有逃脱他的眼睛。

利弊分析极为透彻,有些连刘辩自己都没想那么多,只是根据后人总结的经验就这么做了。

此刻经郭嘉这么一夸,自己都觉得有些飘飘然的感觉。

“公瑾,奉孝之言,你怎么看?”刘辩这时又看向周瑜,想听听他的意见。

“奉孝之言,字字珠玑,切中要害。于当下局势剖析入微,如拨云见日,令诸多隐晦之处豁然明朗。”

“其洞察人心、明晰时务之能,我不如也。”

周瑜拱手,沉声答道,两人目光相接,隐有惺惺相惜之意,又含几分暗暗较劲的锋芒。

“还有一事,非公瑾不能胜任。”刘辩刻意将这件事留在最后。

“希望公瑾从现在开始,规划建设一支海军!”

“海军?”周瑜一愣,他刻意重复了一遍,以确认刘辩是不是说错了,实为水军。

“没错,就是海军。”刘辩意味深长地再次确认了一遍。

准确来说,他并没有指望在幽州建立一支多大规模的海军,真正适合建立海军的地方是江东或者交州。

但是,海军这个兵种,是需要烧钱,耗时间,耗精力的,甚至还要涉及科技研发和不停地试错。

作为一个穿越的现代人,刘辩比任何人都清楚一支强大的海军有多重要。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乃至于直到他穿越之前,因为海军不够强大,我华夏不知道吃了多少亏。

刘辩的眼睛可不止盯着东汉这一亩三分地,之前是没有合适的人,现在条件成熟,海军建设是一定要立刻上马的。

在这个时代,东汉境内,周瑜应该是水战第一人了吧。

而且,不管是从智力还是统帅能力,军事能力,各个方面考量,周瑜都是适合海军建设的第一人选。

“公瑾,这件事关系着我大汉的未来,不可轻忽大意。”

刘辩还不放心,一边叮嘱,一边从怀中掏出早已准备好的舰船图册。

“要钱,要材料,要工匠,只管开口,有什么想法随时来和我沟通。”

当然,现在也只能先做规划,等全面接收了幽州之后,搞定了公孙度一家人,这件事就可以在沓氏港正式开始了。

“是,主公,臣必全力以赴!”

见刘辩说得如此郑重,虽然还有不解,但是周瑜还是接过了舰船图册,同时也担下了这份重担。

刘辩不由得大乐,转头看到贾诩四平八稳地站在一边,心情一下就变得不那么美好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