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从平安史之乱开始 第78章 真同意你又不高兴了

作者:黯淡星L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7 22:40:06
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一条人命,轻而易举地让淮南道的太守们噤若寒蝉。

等到太守们向李倓表达了“忠诚”并离开后,李成式也屏退了左右之人,就在未经打扫的杀人现场叹起了气。

“今日各郡太守只是面服,未必心服。只怕以后阳奉阴违之事不会少了。”

治下出现火龙烧仓,打的固然是李倓的脸,可这事说出去他李成式脸上就好看?这也是李成式暗助李倓的一大原因。但他仍对李倓贸然杀了义阳太守有些不满,在他看来,大可以逼迫义阳太守如戈阳太守那般行事,甚至还能要求更多。

“难道以前阳奉阴违的事少了?单就说这次的五万兵,其中有多少未到成丁年纪的中男和五六十岁的老翁?”

说着话,李倓从混乱的房间中挑了一个干净的小胡床,很随意地坐在了上面,望着吹胡子瞪眼的李成式道:“公莫急,火龙烧仓而又没有半点悔意,义阳太守已经有了取死之道……就算之后朝廷追责,那也是我的责任。但现在河南战事正酣,我岂能让一小人影响大局?”

“河南的局势当真紧急到了如此地步?”李成式连忙问道。

“我在淮南待不了多久,就要回河南去了。所以日后淮南道的军政大事,还要劳公多加关心。”李倓说。

李成式心中暗喜,他自是巴不得李倓留在河南不回来了,也不计较李倓之前擅自杀人了,立刻答应道:“节帅放心,这是我分内之事。”

李倓又道:“我会留下崔祐甫协助君,若再有义阳太守之辈,尽管交给崔祐甫处置……”

李成式一怔,却也干脆地应了下来。

如果说李倓刚来淮南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各方意见的话,那么这次自河南归来,携着数场大胜之威,就连他也不愿和李倓正面冲突。

尤其是李倓真敢杀人。

想了想,李成式还是出于客套挽留道:“淮南之事虽不如河南紧急,但也并非小事,节帅不如多留些时日,也多了解一些淮南的状况。”

他并不太想对外展示贪权的形象。

“其实仔细想一想,河南现在有张巡张公坐镇,也并不需要我即刻回去,在这里待到秋收之后,还能再征募些军队去,也不是不行……”

李成式当即脸色一沉,心中痛恨自己为什么要多嘴,不过马上他就找到了一个理由:“大王,淮南虽然没有兵乱,但百姓所受徭役租赋甚重,之前征调五万兵时就已经有不少人逃亡去了,不宜再征兵去河南了。”

李倓留意到李成式的难掩的表情变化,心中暗笑,真留下了你又不高兴。

明面上他却仍是一脸的心动:“说来也是,我这个淮南节度使在淮南的时间还是太少了。”

“此外,军资供给还请节帅莫要担心,便是淮南道的官吏全都减一两月俸禄,我也绝不会让前线的淮南兵忍饥挨饿。至于官吏们有所怨言,我自一力当之!”李成式继续表态道。

“如此,日后就多劳烦公了。”李倓拱手道。

“分内之事而已。”李成式再度回道,只是相比于上次话语中潜藏的兴奋,这一回却是沾染了些酸涩。

李倓笑道:“若是天下官员皆能如公这般高风亮节,何愁天下不定?”

李成式也只能微笑以对。

离开广陵大都督府的李倓很开心,脸上带着心满意足的笑容。大半年的时间,他在河南所立下的功勋已经足够让他俯视淮南的所有人,包括曾经执掌淮南,也将继续实际执掌淮南的采访使李成式。

他期待着功高震主那一天的到来。

然而,就在李倓骑着马,畅想着未来,就差烧着火锅唱着歌的时候,刚回到自己节度府的李倓却陡然从崔祐甫处得知了一个令他瞬间精神的消息——蜀地来人了。

这年头,这句话只代表着一个讯息——避居蜀地的太上皇派人来了。

李倓先是不解,平心而论,但凡李隆基早死个二十年,后世营销号盘点古代十大明君的时候说不得就能有个一席之地,甚至说不得还会有脑残粉帮着抢一抢“兆古一帝”的头衔。也因此,当大唐盛世的美梦被渔阳鼓声响破之后,李隆基还是恢复了些许前期的风采。这一点,从他在得知李亨越过他称帝后果断地选择承认李亨并派遣房琯等人带着册书及传国宝去投奔李亨就能看出来。

因为失去两都的大唐经不起一次内乱了,而在长安失陷后,作为皇帝的李隆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人心。

可正因为如此,李倓才不解李隆基为什么要派人来,因为李隆基现在最安稳的做法便是安心地留在蜀地,要是顺便能保证蜀地太平并及时向关中等地输送粮草,那就最好不过了。

“不见!”李倓先说道,不过他随即改变了主意——李隆基都派人来了,往大了说可以是太上皇联系封疆大吏,往小了说却是阿翁派人见孙子,他若不见,岂非此地无银三百两?

“算了,稍后让他来见我吧!”李倓说道。

崔祐甫这时才拱手建议道:“下官方才正要劝节帅见一见,不管上皇遣此人来时有无避过人,但下官观此人言行,并非密使。是以节帅非但要见,更要坦坦荡荡地见,见完之后,不论内情如何,都要送一份问候上皇的公文至凤翔。”

“至凤翔?”

“至凤翔!且不必言明要交给上皇。”

李倓稍加思索,便明白了崔祐甫之意。问候的公文行在爱送不送,而在此过程中他一颗红心向圣人的态度已经表明了。

“稍后请君与我一同见此人吧!”李倓说道。

“喏!”崔祐甫答应地很干脆。

……

“拜见大王,经年未见,大王英姿不减当年。”韦应物拜道,他诚心实意地称赞道。

李倓的确在记忆中翻出了这位“故人”,他回应道:“经年未见,韦十一郎与往日相比,倒是有了很大变化。”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