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马村有近五千亩地。
从御马监翻出来的记载,整个汤山以前都是朝廷的养马场。
前元时期。
大元朝廷兴牧地,北方大片大片的土地变为了荒地,原来的沟渠灌溉彻底荒废。
因为过渡放牧,北方许多地区变成了沙漠。
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京城还叫北平,属于北方前线,依托燕山山脉设立了诸多军屯。
汤山从那时候就开始为军队养马。
到了正德年间,这里的养马场只剩下马坊村,又过了这么多年,马坊村的养马场也消失了。
至于原因。
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已经不可考。
就像万历朝初期,张居正清丈田亩,虽然因为张居正病死,清丈田亩的计划中止,但是没过多久,已经清丈出来的田亩,又重新在黄册上消失。
想要查到原因,经手人是谁,这已经是一笔糊涂账。
因为这不是一个人办的。
而是一个阶级。
今日此人吞一点,明日那人占一点,甚至还能牵扯到宗室,没有人可以查下去。
如今。
上马村近五千亩的土地,其中绝大部分落入到别人的手中。
汪文言是安徽歙县人。
安徽穷。
人们活不下去,因为穷,导致大量的人离开故乡,一代代淘汰下来,从中诞生了不少的商人。
于是。
明朝有了无徽不成商的俗语。
整个大明,只要生意繁华的地方,必然有徽商的影子。
汪文言没见过这么好的地方。
一望无际的田亩。
实在是难得。
“上马村并不是普通的村子,因此有更多的田亩,也是我好几处庄子里,最大的一处。”
站在土坡上。
杨报国看着劳作的人们。
“因为太大,从东到西有十几里地,因此根据主要聚集的地方,分为了三处。”
“分别是土地庙、弯沟子、泽沟,我们这里属于土地庙,看到那里的坡子没有,那块半人高的建筑,里头供奉着土地爷。”
杨报国指着远处说道。
“不容易。”
汪文言终于出声。
“是不容易啊。”
“为了管好这几处庄子,所以规矩很严。”
“人的欲望永无止境。”
“饿着肚子的时候,只求能吃口饭,肚子刚刚填饱,就有了淫欲,如此多的人,来自不同的地方,有好人,也有坏人,有无赖,有勤劳,想要不出事,那就只能严格管理。”
杨报国感慨。
如此严的规矩,还是经常闹出事。
汪文言好奇。
“听说把灾民男女分开的规矩,是千户提出的要求?”
“的确。”
听到杨报国亲口确认,汪文言内心波动。
只有熟知人性的人,才能明白这条规矩背后的意义。
而眼前的少年才十四岁。
大明流行神童。
许多官员在自己的家乡都有神童的名声。
里面到底怎么回事。
懂的人都懂。
无非是那些套路。
汪文言虽然没有功名,被读书人看不起,只是个小吏,可是汪文言不敢再轻视眼前的少年。
这位少年,深得圣眷。
其祖父在内廷更是了不得。
如果只是如此,汪文言倒不怕,怕的是此少年熟知人性,这就很恐怖了。
祖孙的权势,加上此子的才能,不出意外的话,已经足够两代人的富贵。
王安败的不冤。
他小瞧了魏忠贤,更小瞧了魏忠贤的外孙。
“千户想要做什么?”
汪文言忍不住问道。
没有来汤山之前,知道此事的他们,以为是魏忠贤祖孙侵占民田的事情而已。
侵占民田。
整个大明,谁不是这么做呢。
事情好像没有这么简单。
“赈灾。”
杨报国没有隐瞒汪文言。
王安的事情解决了。
此人还不为自己办事,那只能杀了他。
如果此人答应为自己办事,那许多事也瞒不了他,反而需要他为自己去做。
大费周章,不就是为了要一个大揽总。
王庄头,陈庄头,包括丁源,他们的才能都不足以担任,也无法理解自己。
“你是于玉立的人吧。”
杨报国突然说道。
汪文言变色。
不可置信的回过头,盯着眼前的少年。
“你们很了不起啊。”
“你入京投靠王安,获得王安的信任,源源不断得到内廷的情报,因此掌握了万历皇帝的想法。”
“然后用些小动作,分化齐,楚,浙内部团结,将其搞垮,由三党衰退成两党。”
杨报国很佩服。
这个主意不错,但具体施行的人更厉害。
而主导此事的汪文言。
别看只在史料里记载了几笔而已,其实此人有大才。
没有进入内阁,没有当上大官,甚至也没有名气,并不是此人才能不行。
反而可以肯定的说,此人的才能超过绝大部分人。
可他没有功名。
这是他的短板,注定了上限。
汪文言恢复了平静,好笑的摇了摇头,仿佛不明白杨报国在说什么,无视就是最好的解释。
“你可能想着,于玉立此人已经死了,查无可查,其实我也没有想要查。”
杨报国语重心长。
汪文言心不在焉,左顾右盼。
杨报国没有犹豫,而是接着劝慰。
“俗话说得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切无非是为了利。”
“可我们是人,有所为,又有所不为。”
汪文言好笑的看着杨报国。
这话从谁的嘴里说出来,都比眼前的少年要靠谱。
杨报国知道汪文言心里对自己的误解。
许多事。
自己可以做,但是不能说。
还有些事。
别人也不会信。
甚至不会听。
因为立场不同。
“在利之上,还有义。”
“官府无法赈灾,因为官府没有钱粮,朝廷也没有钱粮,反而还要增税来平边患。”
“那灾民们怎么办呢,人总要活下去的。”
杨报国说完了。
如果汪文言只是个有才能的人,杨报国虽然看重,却也不会这么在意。
但是汪文言有做人的底线。
汪文言是小吏出身,做事为了利。
但是当他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事情,比如受到东林党的熏陶后,不愿意向阉党投降,经受住了严刑拷打,最后死在了诏狱。
杨报国不否认东林党。
东林党的理念,的确吸引了许多正义之士。
这些人飞蛾扑火。
为了心中的义。
只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当东林党掌权后,必然会有无数的小人加入,为了自己的私利。
更有大明的问题。
到了如今的地步,不是传统的手段可以解决,杨报国必须站在东林党的对立面。
包括未来的阉党。
顺者生。
逆者死。
但是杨报国希望能挽回一些人的结局。
那些义无反顾,铮铮铁骨的人,杨报国希望能收下。
否则自己手里如果尽是小人。
指望以腐治腐,最后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