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明皇帝,建武四年,丁丑年,公元497年。
正月里头,皇上心情倍儿爽,大手一挥,大赦天下,老百姓们乐得跟过年似的,那叫一个嗨皮!
丙申那天,北魏那边也整出个大新闻,立了皇子元恪当太子。
孝文帝一高兴,就在清徽堂整了场Party,席间还八卦起了前任太子元恂的黑历史。
李冲,这哥们儿是太子的导师,这时候就开始自责模式:“哎,我这教练当的,孩子没带好,我有罪!”
孝文帝一听,摆摆手:“得了吧,朕自己都搞不定,你这师傅就别背锅了!”
转眼乙巳日,孝文帝又忙着去北方“打卡”巡视了。
说起来,这尚书令王晏,那可是武帝的铁杆粉丝,早先红得发紫。
后来明帝想搞掉郁林王,王晏二话不说,立马站队。
郁林王一倒,明帝和王晏就在东府开了一瓶82年的拉菲庆祝,王晏还拍着手得瑟:“你以前总说我胆小鬼,现在看看,我牛不牛?”
明帝一上台,王晏觉得自己立了大功,就开始飘了,整天拿武帝的梗来调侃。
他当尚书令,那可是朝廷里的头号大佬,办事儿那叫一个快准狠,朝廷上下的大小官位,都是他的人脉圈。
明帝有时候想提拔个人,还得跟王晏斗智斗勇,心里头那个憋屈!
明帝,其实也是心里有苦说不出,刚起事那会儿,得靠王晏撑场子,但心里头早就把他拉黑了。
有一天,明帝无聊翻箱倒柜,翻出了武帝给王晏的三百多封“小纸条”,内容都是国家机密。
还有,王晏以前还劝武帝别让明帝插手选官的事儿。
明帝一看,心里头那个火大,简直能烤熟一串羊肉串!
始安王萧遥光看明帝一脸不爽,就撺掇他干掉王晏。
明帝说:“王晏对我有恩,又没干啥坏事,咋能说杀就杀呢?”
萧遥光又说:“他对武帝都不忠诚,能对你忠诚?”
明帝一听,沉默了,心里头那个五味杂陈!
后来,明帝就派了亲信陈世范他们到街上“探店”,打听王晏的八卦。
您猜怎么着?
王晏这哥们儿,做事儿太不靠谱了,还想给自己建个豪华别墅,请了些算命大仙来看风水,说能让他大富大贵。
跟客人聊天时,还爱把下人支开,搞“秘密会谈”。
明帝一听这些,心里头就犯嘀咕了:“这家伙是不是想造反?”
于是,就有了除掉王晏的念头,准备给他来个“惊喜”!
说,鲜于文粲,那可是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老江湖!
他悄咪咪地,就把明帝那点小心思给摸透了,然后一溜烟儿跑去跟王晏说:
“嘿,哥们儿,你得小心点,皇上那眼神儿,好像对你有点‘意思’哦!”
这边儿还没完事儿呢,那边儿陈世范又跑去明帝那儿“爆料”了:
“皇上,您可得留个心眼儿,王晏那家伙私下里正琢磨着,打算在建武四年南郊祭天那会儿,跟武帝以前的老兄弟们搞点‘大动作’呢!”
您说这事儿巧不巧?
就在这时候,突然有只老虎闯进了南郊祭坛,明帝吓得那叫一个魂飞魄散!
郊祭前一天,明帝一拍大腿,决定不去了,还特意派人先去跟王晏和徐孝嗣“通风报信”。
徐孝嗣呢,是个老实巴交的家伙,皇上说啥他就听啥,连个屁都不敢放。
可王晏不一样,他直接就跟明帝“杠”上了:“皇上,郊祀这事儿可不能马虎,您得亲自去!”
这一来二去的,明帝心里那杆秤,就更偏向陈世范那边了。
到了丙辰日那天,明帝在华林省召见了王晏,二话不说,直接就把他给“办”了,还顺带着把北中郎司马萧毅、台队主刘明达,以及王晏的两个儿子王德元、王德和都给“一锅端”了。
明帝还发了个诏令,说:“王晏他们,因为看河东王萧铉年轻、没本事,就想着把他推上台面当傀儡,自己好在背后操控大局。”
王晏的弟弟王诩那时候正在广州当刺史呢,明帝也没放过他,派了南中郎司马萧季敞去偷袭,直接给干掉了。
萧季敞,那可是明帝从祖的弟弟,亲着呢!
这事儿要是放在现在,那就是“亲兄弟也要明算账”!
再说说萧毅吧,这家伙可是个享乐主义的土豪,特别喜欢弓箭、骏马啥的,明帝早就看他不顺眼了,这次正好借着这事儿把他也给“除”了。
这简直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河东王萧铉,一开始因为年纪小、没本事,明帝还没把他放在眼里。
他每次见明帝,都恭恭敬敬的,弯着腰、低着头,连看都不敢看一眼。
现在呢,他年纪稍微大点了,却因为王晏这事儿被连坐免了官,还被禁止跟外面的人来往。
躺着也中枪!
说,郁林王还没被踢出局之前。王晏那堂弟,御史中丞王思远,那可是个直肠子,直接就跟王晏说:
“大哥,你可是受了武帝的大恩大德,现在却帮着别人干这缺德事儿。
对那人来说,你不过就是个棋子,用完就扔。
你这么一搞,以后在江湖上还咋混?
要是现在你能一抹脖子,来个痛快,还算能保住家门脸面,给后代留个英名,别让人指着脊梁骨说闲话。”
结果王晏呢,跟没事儿人一样,回了一句:“我这正喝粥呢,没空想这些乱七八糟的。”
后来明帝一上台,王晏就摇身一变成了骠骑将军,那可是个大官儿,威风凛凛的!
王晏把弟弟、儿子们都叫到一块儿,跟王思远的哥哥王思征炫耀:“隆昌末年那会儿,思远还劝我自杀呢,我要是听了他的,哪还有今天的风光!”
王思远一听,立马接话:“现在照我说的做,也还不晚呢,别等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王思远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明帝表面上对王晏挺好,其实心里已经起疑心了,就趁机跟王晏说:“你看这事儿,越来越不对劲儿,你感觉到了没?
人们,总是对自己的事儿糊涂,对别人的事儿却看得一清二楚,你可得小心点儿!”
结果王晏听了,也没吭声,跟没事儿人一样。
王思远一走,王晏才叹了口气:“这世上,竟然还有劝人自杀的,真是奇葩!”
结果,十天之后,王晏就被“咔嚓”了,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不作死就不会死”。
再说说王晏那表弟,尉氏人阮孝绪,他也是个聪明人,早就看出王晏迟早要栽跟头。
所以王晏去他家好几次,他都躲着不见,跟躲猫猫似的。
有一次,他吃酱觉得特别香,一问才知道是王晏家送的,立马就吐了,还把剩下的酱全倒了,跟那酱有仇似的。
等到王晏被杀,大家都替阮孝绪捏把汗,觉得他肯定也脱不了干系。
结果他却说:“虽然是亲戚,但我没跟他混一块儿,怕啥?身正不怕影子斜!”
结果,他还真没事儿,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二月壬戌日,孝文帝也到了太原。
甲子日那天,明帝又任命左仆射徐孝嗣当尚书令,征虏将军萧季敞当广州刺史,分别接了王晏和他弟的班。
癸酉日那天,孝文帝那可是排场十足地到了平城,亲自审问穆泰、陆叡那帮子大佬。
你猜怎么着?
一个个都跟霜打的茄子似的,没一个敢喊冤的,全都服服帖帖的。
那时候,大家都对任城王元澄竖大拇指,说他公正、明察,真是个牛人!
穆泰和他的那些铁哥们儿,一个个都领了盒饭;陆叡呢,在牢里头被赐了杯孟婆汤,也算是痛快地走了一遭。
他的妻子算是走了狗屎运,被流放到辽西,成了个平民百姓,也算是捡回了一条小命。
说起来,孝文帝刚把都城搬到洛阳那会儿,想改改那些老掉牙的风俗习惯。
可并州刺史新兴公元丕呢,他就是个老顽固,死活不愿意改。
孝文帝看他年纪大、辈分高,也没硬逼他,就跟他讲道理,劝他别跟大家对着干。
结果呢,朝里的大臣们都换上了新衣裳、新帽子,每天上朝殿内都是一片红,就元丕还穿着那身胡服,跟个“异类”似的。
后来他,也慢慢开始入乡随俗了,戴上了帽子、系上了带子,但就是不修边幅,孝文帝也没辙,只能由他去了。
再说说太子元恂吧,他要从平城搬家到洛阳去,可元隆和穆泰那帮人呢,私下里琢磨着把元恂扣留在平城。
他们,还出兵把雁门东陉、西陉二关给堵了,想占了关北的恒州、朔州。
那时候元丕在并州呢,元隆他们就把自己的小算盘告诉了元丕。
元丕,表面上装出一副担忧的样子,嘴里说着不行不行,其实心里头,早就乐开了花,跟捡了宝似的。
等到穆泰他们叛乱的事儿被曝光出来,元丕就跟着孝文帝去了平城。
孝文帝每次审问穆泰他们时,都让元丕坐在旁边看热闹。
有的官员,就奏告说元业、元隆、元超他们罪大恶极,应该全家桶
一起斩了,元丕也应该连坐治罪。
孝文帝呢,念在元丕曾经接受过诏令,被许以不死,就免了他一死,但把他贬为庶民了。
他的后妻和两个儿子呢,就留下来陪他住在太原。
而元隆、元超还有他们的兄弟元乙升呢,都被砍了头。
其余的儿子呢,都被流放到敦煌去了,真是“树倒猢狲散”!
说,元丕、陆叡,还有仆射李冲、领军于烈这几位“大佬中的大佬”,当初可是手握皇帝亲赐的不死金牌,那可是杠杠的免死金牌!
可是呢,你瞅瞅这陆叡,竟然自个儿往火坑里蹦,谋反叛乱,这不是明摆着跟皇帝杠上了嘛!
孝文帝一看,这陆叡也太“皮”了,明明给了他不死金牌,还非要往死里作死。
于是,他就给李冲、于烈发了道诏书,说:
“朕之前确实给了陆叡不死金牌,但他自个儿不珍惜,谋反叛乱,这可是跟鬼神都结仇了!
他违背了誓言,跟朕可没关系。
他这谋反的罪名,可不是一般的小打小闹,想宽恕他都不可能!
不过,朕还是念在之前的交情上,让他在狱里自个儿了断,也算给他留个“全尸”。
他儿子呢,就赦免死罪,算是朕的一点儿心意。
至于元丕那两个儿子和一个弟弟,他们可是谋反的“头号种子选手”,本来应该连坐被诛,但朕心慈手软,就废了他们的爵位,让他们当个平民百姓算了。
朕本来还想跟他们好好玩耍,可他们呢,竟然背叛革命,起了不轨之心,这真是可悲可叹!
这事儿告诉你们,想必你们也不会觉得惊讶。
除了谋反这事儿,朕对他们可是一片真心实意,天地可鉴!”
李冲、于烈这俩大佬一看诏书,也是感激涕零,连忙上表致谢。
说到这儿,臣司马光可得插一嘴了:这皇帝,赏罚分明,生杀予夺,都是驾驭臣子的重要手段。
先王们制定的制度,虽然有亲、故、贤、能、功、勤、宾等“八议”,但臣子犯了罪,还是得按法律来“审判”。
能赦免就赦免,能宽大就宽大,该判刑就判刑,该诛杀就诛杀。
惩罚的轻重,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处理的宽严,也得看时机。
这样,国君既能施行仁恩,又不失威严;臣子们呢,也能得到赦免,但也不敢自恃无罪。
可到了北魏这儿,就不一样了。
对于那些“功勋卓越”的大臣,往往先许诺他们,终生不被处死;结果呢,这些人就自骄自满,触法犯罪,最后又被处死。
这不就是用言而无信的允诺,去诱惑人,让他们陷入死地嘛!
这刑法政治的失误,可没有比这更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