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金生水源远流长 第389章 张纮好文学,善楷篆

作者:叶还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7-06 15:24:45
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咱们再说说吴王这边的事儿。

他任命扬州牧吕范为大司马,可惜啊,印信和绶带还没发下去呢,吕范就先去见阎王了。

说起这吕范啊,当初孙策让他管钱的时候,孙权还小呢,就私下找吕范借钱。

可这吕范啊,就是不肯松口,非得禀告孙策才行。

孙权当时可恨死他了。

后来,孙权代理阳羡长的时候,有些私房钱开销,孙策有时候会来查账。

功曹周谷就帮他做假账,让他免受责问。

孙权当时可感激了。

但是啊,等到孙权掌权后,他才发现吕范的忠心和靠谱,对他十分信任。

而那个周谷呢,因为造假账被揭发了,孙权就没再录用他,这也算是善恶有报吧!

哎呀,时间过得贼快,一转眼就到了公元229年春天。

蜀汉的诸葛亮派了个部将陈戒,去打武都、阴平二郡。

雍州刺史郭淮,急忙领兵去救援啊。

诸葛亮也亲自跑到建威城,去督战了。

郭淮一看这阵势,就吓尿了,直接跑路了。

于是呢,诸葛亮就轻松拿下了二郡然后回师了。

汉主一高兴啊,就封诸葛亮又当上丞相了,这个位子,只要诸葛亮在,就没人抢得走!

到了夏天四月的一天,吴王也乐呵呵地宣布,当皇帝了,大赦天下,还改了年号为黄龙呢。

所有的文武百官都来朝拜他,他把这功劳都归功于周瑜呢。

这时候绥远将军张昭,也举起笏板,想要拍马屁一番呢,结果还没来得及开口,吴王就说:

“哎,当初要是听了张公的计策,我现在都得去讨饭了。”

张昭一听这话,就羞愧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趴在地上汗流浃背。

吴王呢,也追封了他爹孙坚,为武烈皇帝,追封了他哥孙策为长沙桓王,还立了他儿子孙登,为皇太子,把长沙桓王孙策的儿子孙绍,封为吴侯,这也算是家族荣耀吧!

哎呦,吴王当了皇帝,可是玩得风生水起呀!

他找了诸葛恪当太子左辅,张休当右弼,还有顾谭当辅正,那个陈表呢,就成了翼正都尉。

谢景、范慎、羊衜这帮人,也都被拉来当宾客了,东宫现在可是人才爆棚啊!

太子孙登,还让那个侍中胡综写了个《宾友目》,把大家都夸上天了。

可是啊,羊衜这哥们儿私下里却吐槽说:

“你们几个,真的各有各的梗。

诸葛恪虽然才华出众,但是性格有点糙;顾谭看着挺精明,但手段有点狠;谢景嘴巴是挺能说,可惜思想有点肤浅;范慎学问是高,就是心胸有点窄。”

这话传到诸葛恪他们耳朵里,自然就对羊衜有点不爽了。

结果呢,后来这几个人的命运,真的被羊衜说中了,一个接一个地垮了。

吴主这边派了个使者,去蜀国报喜,说自己称帝了,想跟蜀国一起拜拜两个皇帝。

可是蜀汉那边觉得,跟吴国混没啥好处,名分也不正,应该摆明正义,断了这份交情。

丞相诸葛亮听了这事,就说:

“孙权想当皇帝,可不是一天两天了,我们之前没跟他计较,是因为我们还有求于他呢。

现在要是公开翻脸,那吴国肯定更恨我们了,我们得把兵力调到东边去防着他们。

要想干掉吴国,先得把他们的地盘给占了,才能再去打中原的主意。

但吴国那边能人那么多,文武大臣都团结得紧紧的,不是一下子就能搞定的。

要是我们屯兵防守,等军队老了,士兵疲惫了,北边的敌人就乐了,这可不是啥好主意。

以前孝文帝对匈奴那么客气,先帝也大方地跟吴国结盟,都是因为他们有远见,不是为了一时的怨气。

现在有些人说孙权只想三足鼎立,不想跟我们合作,也不想北伐,这都是瞎说。

他是因为实力和心眼儿都不够,只能守着长江保命。

他过不去,魏贼也过不来,这不是因为他们牛逼而不去抢好处。

要是我们大军去打魏贼,孙权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抢点魏国的地盘,再不行也得去抢点人,扩大一下势力范围,在国内炫耀一下,肯定不会坐着不动。

就算他不动,跟我们友好相处,那我们北伐的时候也不用担心东边了,魏国的黄河以南的军队,还得防着吴国,不能全都调到西边去,就这点好处,也够我们长远考虑了。

所以孙权称帝这事儿,我们心里知道就行了,别说出来。”

于是呢,诸葛亮就派了个卫尉陈震,去吴国庆祝孙权登基。

吴主也跟蜀汉结盟了,说好了将来平分天下,这个州那个州的,都分好了,司州地区呢,就以函谷关为界,一家一半。

这张昭老爷子啊,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咋地,就给皇上写了个报告,说哥不干了,要把官职和兵权都交回去,换个轻松点的活儿干干,于是呢,就改行做了个辅吴将军,这名头可牛逼了,仅次于三公呐!

还捞了个娄侯的封号,享受着一万户的食邑。

每次张昭上朝,那都是气场全开,说话狠得一批,一脸我是老大的表情。

他曾经因为说实话,跟皇上硬杠,后来干脆就翘班不朝了。

有一次啊,蜀汉的使者跑来吴国炫耀,把蜀汉吹得天花乱坠,可是咱吴国的官员们呢,就是怼不过他。

吴主气得直哼哼:

“唉,要是张老爷子在,就算不能把这使者喷回去,也能让他收敛点,哪能让他这么得瑟呢!”

于是第二天,宫里就赶紧派人去慰问张昭,然后吴主也亲自跑去看他。

张昭想站起来请罪,吴主却一把按住他:

“老爷子您坐着,别动。”

张昭就坐那儿,抬头跟吴主说:

“以前太后、桓王没把我托付给你,倒是把你托付给我了。

我老想报答这恩情呢,可是我有时候说话太直,不小心就跟你对着干了。

但我这颗心啊,就是想为国家做点事,别的啥都不想。

你让我去巴结人、贪图享受,那我可做不到。”

吴主听了,赶紧表示感谢。

哎,说到这儿,元城哀王曹礼翘辫子了,六月癸卯日那天,繁阳王曹穆也跟着去了。

到了戊申日,魏明帝又追封曹家的祖宗曹腾,为高皇帝,他老婆吴氏为高皇后,算是给祖宗长脸。

再后来呢,到了秋季七月,明帝发了个通知说:

“你们知道吗,古时候的王后,要是生不出儿子,就得从庶子里选一个来继承大位。

这选的人啊,得继承正统,讲究公平,哪能只顾自己的感情呢!

就像汉宣帝继承了昭帝的皇位后,就追封自己的亲爹为皇;哀帝本来只是个小国的国君,一上位,那董宏等人,就拿灭亡的秦国来说事儿,忽悠朝廷。

他们不仅把哀帝的亲爹尊称为恭皇,在京城建个庙来拜他,还让哀帝的妃子,跟太皇太后平起平坐。

在朝廷大殿里聊家常,后宫里同时有四个太后,这都是瞎搞啊!

结果呢,大家都生气了,最后把黑锅,都甩给了忠心的师丹。

这就导致了丁太后、傅昭仪的墓,被王莽给挖了。

从此以后,继位的皇帝都跟着这么干。

像以前鲁文公,不按规矩祭祀,就是因为听了夏父的忽悠;宋文公的葬礼太奢侈,大臣华元就被喷了。

现在我命令,你们这些公卿大臣们啊,都要吸取教训。

万一有皇室后裔,以诸侯的身份,继承了皇位啊,就得明白继承的大道理。

谁要是敢用歪门邪道的话,来忽悠皇上啊,想给死去的爹妈,弄个不正经的封号啊,侵犯正统啊,叫死去的爹为皇,死去的妈为后啊,那国家的大臣们,就得把这些奸臣,给剁了喂狗啊,绝不手软!

这份通知,得写在金策上,藏在宗庙里,还得写进国家的法典里去!”

一转眼到了九月了哈,吴主把都城搬到了建业去了哈,原来的宫殿王府都继续用着,也没咋改动过哈。

太子孙登和尚书九卿们,都留在武昌了,命令上大将军陆逊,去辅佐太子去了,并掌管荆州及豫章三郡的事务,还得监督全国的军政要务呢

哈!这陆逊啊,可真是忙得团团转!

这时,南阳的刘廙大佬写了个《先刑后礼论》,结果被同乡的谢景,拿到陆逊那儿一顿猛夸。

陆逊一听,脸色就变了,说:

“老铁,礼在刑前这可是老规矩啊。

刘廙你这书,玩儿得有点花,跟老祖宗的教诲反着来。

谢景你在东宫混,得讲讲仁义,传播点恩德,刘廙这套你就别提了哈!”

太子孙登也没闲着,给西陵的大佬步骘,写了个信,想请教一下。

步骘也是给力,把荆州那边儿的事儿,还有官吏们的品行、能力啥的都给分析了一遍。

回信还劝了劝太子:

“太子爷,你听说了吗?

君主都不会去管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都是让小弟们去办。

就像舜帝大佬,用了九个牛人,自己躺着都能赢,国家治理得稳稳的。

所以啊,用对了人,就能顶个万里长城,这些牛人啊,就是国家的宝贝,兴衰都靠他们了。

太子爷,这事儿你得走心,这可是国家的福气呢!”

再来说说这张纮老哥,回吴郡接家人,路上却翻车了,一病不起。

快不行的时候,把遗书交给了儿子,说:

“自古以来,想治理好国家的君主多了去了,但结果呢?

很多都翻车了,这不是因为没小弟帮忙,而是因为老大控制不住自己,不肯用贤臣。

人都爱听好话,不爱听扎心的,但治国可不是闹着玩的。

古书上都说了,‘做好事难如上青天,做坏事易如反掌’,就是说做好事可不是闹着玩的。

君主继承家业,有权有势,都喜欢听好话,但忠臣的话往往不咋好听,容易闹矛盾。

一旦君主疏远忠臣,那些嘴甜的人,就趁机而入,君主被一点点忠心,忽悠得神魂颠倒,公私不分,好人坏人一锅端,乱成一锅粥。

这都是因为私心太重。

所以啊,圣明的君主,得明白这个道理,得求贤若渴,听得进逆耳的话,管住自己的私心和欲望,大义为先。

这样,老大用人公平,小弟们也就没啥怨言了。”

吴主一看这遗书,哭得稀里哗啦的。

话说啊,冬天十月的时候,魏国那边可是搞出了个大新闻,把平望观给改名了,现在叫听讼观。

明帝大佬总是叨叨:

“这刑法的事情啊,可是跟天下人的小命儿,都息息相关呐。”

所以呢,每次有啥大案子,他都得亲自跑这听讼观,去瞅瞅,看看到底啥情况。

说起这法律啊,历史上可有一堆牛人,参与过编写。

比如那魏文侯的师傅李悝,这哥们儿就写了《法经》六篇,后来商鞅还拿着这书去帮秦国打拼呢。

再到汉朝的萧何,他又给加到了九篇,结果越加越多,最后竟然涨到了六十篇,我的天,这法律书真是越来越厚了。

还有那些注解的大佬们,像马融、郑玄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给法律添了不少料。

等到魏朝的时候,这法律啊,已经多到了二万六千多条,字儿都有七百多万了,看得人头晕眼花。

明帝一看,这啥玩意儿啊,这么复杂,于是下令说,咱们就用郑玄的注解得了。

这时候,尚书卫觊就跳出来了,说:

“刑法这玩意儿啊,对国家来说可是重要的很,但有些人就是不当回事儿。

那些管监狱的官吏,手里攥着百姓的小命儿,但选的人都是些辣鸡。

国家要是垮了,说不定就是因为这个。”

他建议啊,得设个法律博士来好好琢磨这事儿。

明帝一听,哎呦,不错哦,就答应了。

然后呢,明帝又叫了司空陈群、散骑常侍刘邵这帮人,去修改汉朝的法律,最后搞出了个《新律》十八篇,还有其他的一些法令,虽然比原来的九篇多了点儿,但总比那七百多万字好懂多了。

一转眼到了十一月,洛阳的皇家宗庙也建好了,就把高帝、太祖、武帝、文帝,这四位老祖宗的牌位,给请了过来供着。

再来说说蜀汉那边儿,丞相诸葛亮可是个大忙人啊,他把相府、军营都搬到了南山下的平原上,还在沔阳县搞了个汉城,在成固县又搞了个乐城,真是忙得团团转。

时间一晃,就到了四年后的春天,吴主孙权派了将军卫温、诸葛直领着一万甲士,去海上找夷洲、亶洲,想抓点儿当地人回来,增加劳动力。

可是陆逊和全琮这俩人儿,就来劝他了,说:

“当初桓王创业的时候,兵都不足五百人,现在江东人口这么多,够你用的了。

你别跑那么远去抓人,海上风险大,而且那些人换个环境,可能会生病,到时候反而给你添乱。”

但吴主没听进去,估计心里想着:

“哼,朕意已决,你们就别BB了。”

再说说朝廷里的事儿,尚书诸葛诞和中书郎邓飏这些人,搞了个小团伙,互相吹捧。

他们把夏侯玄等四人称为四聪,诸葛诞等八人称为八达。

夏侯玄可是夏侯尚的儿子哦,出身名门。

另外还有三个靠爹上位的小伙子,也被拉进来一起玩了,被称为三豫。

哎呀,这朝廷里可真是闹腾了,跟菜市场似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