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昭仪宫。

姜王后目送姜文焕离去,心中波澜起伏,久久不能平息。

方才方悟,原是妲己对王后之位并无觊觎之心,一切皆因己多疑所致。

自那日妲己提及两位王子有仙缘之言起,便种下了祸端,令她每日愁云惨淡,误以为妲己有意挑拨后宫,觊觎她后位,方才进言。

自姜文焕口中得知,前几日妲己于九间殿上“拒受后位”之事,姜王后如遭晴天霹雳,久久难以释怀。

昔日,妲己于龙德殿中为她辩护,她竟误以为妲己惺惺作态,那时还曾出手打了妲己。

未曾料想,妲己竟未趁人之危,反以德报怨,令她心生愧疚,羞愧难当。

再则,据姜文焕所言,妲己“因粮种为民泪洒衣襟”、“提诗废人祭”、“以德报怨保杜太师”等事迹,她反观己身,自觉不及妲己,王后之位,实感有愧。

妲己于大商国建有功绩,对百姓亦施恩泽。

而她,却无显赫功绩,仅因“姜”姓之缘,得先王赐婚,遂获王后之尊。

然而,她并不沉溺于淫逸之事,为大王诞下两子之后,便开始管制杨妃,恶意诱导黄妃,以致帝辛对她心生厌恶。

唯恐二妃怀上大王子嗣,受了宠,夺了她后位,毕竟大王乃先王第三子,继承了王位,并无必须嫡长子方能继承王位之说。

然而,昔日妲己提及王子仙缘之时,曾言:“不过是希望娘娘能为大王再添子嗣,以备不时之需。”

如今,此言竟成谶语。

相较之下,她自私自利,只为巩固后位,而妲己却能推己及人,一心为商,此情此景,实不如妲己也。

妲己心怀帝辛治下百姓,自曲辕犁之策出,便为百姓谋粮种,乃至于百姓温饱之事,她竟“怅然涕下”,此情此景,实令人感佩,此等仁心,此再不如妲己也。

再者,妲己以德报怨,不仅宽恕她昔日之打骂,更庇护大商臣子免遭大王赐死、免受牢狱之苦、免遭罢官之辱,不计较他人对她的辱骂,只为巩固大商朝堂,此三不如妲己也。

她羞愧难当,自觉德不配位,实为大商后继无人之罪魁祸首,自知罪有应得,不求大王与妲己宽恕,但愿二人不罪责姜家,一切皆由她一人承担。

自姜文焕一踏出昭仪宫门,她便遣散了宫中侍女,取出素帛与笔墨,挥毫泼墨,疾书成文,写下“罪己书”。

书中所述,妲己之德行远胜于己,愿举荐妲己为后。

她凝眸于案上“罪己书”,心中稍得慰藉,惟愿妲己亲临昭仪宫,得见此书,或能赦免姜家之罪。

她随后取来一条白绫,将其高高抛起,悬挂于房梁之上,又搬来一只小凳,踏上去,将脖颈轻轻挂上那白绫。

正当她欲踢翻小凳之际,心中忽生犹豫,便又取来匕首,轻轻划破手心,鲜血缓缓渗出,渐渐染红了整个手掌。

姜王后见此情形,面色坚毅,毫不犹豫地将血掌印于“罪己书”之上。

见布帛上那鲜红的掌印,她唇角微扬,露出一抹复杂的笑容,其中既有忧虑,又有释然,五味杂陈,难以言表。

她再次踏上小凳,不顾手掌的鲜血仍在滴落,将脖颈轻轻挂上,随即一脚踢开小凳。

小凳翻倒在地……

当她悠悠醒来,发现自己正躺在熟悉的床榻之上,环顾四周,依旧是那熟悉的环境。她仔细感受了一下自己的身体,发现并无大碍,连手心的伤疤也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切宛如梦境,令人难以置信。

她心中一紧,急忙搜寻案台,却只见空荡荡的桌面,那封“罪己书”已然不翼而飞。

她心中疑惑,莫非一切皆是梦境?

姜王后正感茫然无措之际,忽有宫女匆匆来报。

“王后娘娘,苏妃娘娘求见。”

姜王后闻报,心中一惊,急忙慌乱地整理着衣襟,左顾右盼,却似乎忘了自己究竟在整理些什么,只是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独处之时,她心绪万千,情绪涌动,竟有一股热血沸腾之感。

如今,那番热血沸腾之感渐渐退去,她仿佛从梦中惊醒,这才意识到自己并非果敢之人。

不知何故,分明是她所邀,妲己却突然造访,她却失去了面对之勇气。

“娘娘,苏妃娘娘已至宫外等候。”

宫女再次提醒,姜王后方才察觉,自己竟失了方寸。

蹉跎良久,她方才步出宫门迎接,却未曾察觉,身为王后,岂有亲自出迎贵妃之理?

行至宫外,只见妲己微微欠身,行礼道:“王后娘娘万福金安,千岁千岁千千岁。”

姜王后闻妲己之言,方忆起自己乃国之主母,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涟漪。

然此刻,她亦不敢再以王后之尊自居。

姜梓童热情地牵起妲己之手,引领她步入宫中,口中含笑,温言道:“妲己妹妹,快请进,里面请。”

步入宫中,两人各自落座。

姜王后心中忐忑,虽然她邀请了妲己前来,此刻却不知如何启齿。

妲己微微一笑,其实方才虽然她在宫外静候,但神念一直在关注宫内情景,对于姜王后的反应,她早有预料。

妲己含笑启唇,温言道:“王后娘娘,妾身不过是区区一介嫔妃,娘娘何须如此礼遇。”

姜王后闻此言,方才深吸一口气,调整情绪后,面色一变,走至妲己身前,膝盖弯曲便要下跪。

妲己见状,面色一变,急忙一把拖起姜王后,神色间流露出几分惊慌与急切,说道:“王后娘娘,这可万万使不得,你乃万金之躯,怎可向妾身行此大礼。”

姜梓童面露苦涩,凄然道:“苏贵妃,是本宫错了,本宫昔日误以为你心怀不轨,觊觎本宫的皇后之位,甚至以为你有加害本宫之意,这才决定将本宫的两个孩儿送往东鲁避难,未曾想因此引发了一连串的风波。这一切,皆因本宫的私心作祟,本宫实乃大商之罪人,害得大王失去了子嗣,大商国祚后继无人。”

姜王后言毕,泪如泉涌,泣不成声,悔恨交加。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