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此刻刘表在想什么,无非想借刘备的能力和声望,南拒孙权,北抗曹操,巩固他在荆州的战略地位!
那咱就心甘情愿给人家当枪使吗?
当然不能!
诸葛亮徐庶心下大喜:“主公,好机会啊!”
刘备说道:“如何好机会?”
诸葛亮说道:“我夜观天象,知道那刘表命不长矣,荆州势利纷乱,主公可趁机夺之!”
鸠占鹊巢,定位荆襄,多好的战略方向!
但刘启知道,刘备一定不会同意!
并不是他不想,而是他赖以安身立命的信念和道德枷锁,让他不能这么做!
果然,刘备断然拒绝:“刘表乃我刘氏宗亲,收留与我,我怎能反过来抢他的属地!”
诸葛亮再劝:“主公啊,夏侯惇此次败北,曹操肯定会卷土重来,到时候新野这弹丸之地如何抵御得了曹操的百万大军啊!”
刘备痛苦摇头:“孔明元直莫要再劝。我心意已决,绝不在景升病重之时,夺其家业!”
诸葛亮徐庶却要再劝,却见刘启微微摇了摇头。
两人对望一眼,都不再规劝。
刘启回到自己的房间,诸葛亮和徐庶敲门而入。
“二位,来找我何事?”
诸葛亮说道:“公子,主公宅心仁厚,不愿夺刘表家业,实乃妇人之仁,公子莫非也不愿趁机夺取荆州?”
徐庶附议道:“是啊,是啊!荆州乃兵家必征要地,此时不取,定悔之晚矣!”
刘启看着窗外:“我摇头是让你们不要再劝,因为劝了也没用,仁义二字是他的行事准则和人生信条,便是你们说出天花来他说不取还是不会取!”
刘启没有胡说,在诸葛亮和徐庶力劝的时候,他窥视到了刘备的心里活动。
那种感觉,八头牛都拉不回来!
而刘备既无夺取荆州之心,别人再想也是枉然。
诸葛亮沉思良久,也点点头:“公子说的没错,我料主公也不会乘人之危。”
“但,虽荆州暂时虽不得,江夏却是一个好地方,我们可以先图江夏,再图荆州。”
徐庶眼睛一亮:“对了,江夏太守黄祖被杀,江南属地被孙权夺取,但江北大片属地仍然属于刘表,想法子让刘表让咱们主公做江夏太守!”
诸葛亮沉吟道:“江夏乃荆东大郡,主公若能做江夏太守,北可拒曹操,东可结孙权,西可依托荆州,当然是再好不过了。只是刘表不会同意的。”
“为何?”
“因为他还需要主公在新野给他看守门户,抵御曹贼!”
徐庶想了想,叹了一口气:“确是这样。”
“但父亲去不了江夏,我去如何?”
徐庶笑了笑:“公子说笑了,公子纵然有封疆之才,可那刘表怎能知道,如何会让你做江夏太守?”
诸葛亮却眼睛一亮:“不一定非得去做太守!”
刘启沉思了一会,说道:“此时,刘表病危,蔡氏兄妹必想方设法立刘表幼子刘琮为世子,刘琦处境危险,必会问孔明计策,先生该如何打算?”
诸葛亮毫不迟疑的说道:“毕竟是人家的家事,能不答就不答,非要给他的主意的话,就让他退避江夏,出任江夏太守,对他来说,这有这样才能留下姓命。”
让刘琦做江夏太守!
刘启点点头,果然与书中所写的一样!
记得书中所说,刘琦用上屋抽梯的方法逼着诸葛亮为他献上了退避江夏计策,成功让他躲避了蔡氏的迫害,但同时也让他远离的权力的中心,一年后病亡在江夏!
“刘琦果真会问我?”
刘启笑了笑:“他一定会问你!而且刘表一定会担心,刘琦无法胜任!”
“这样,我便向他建议,让公子去江夏协助刘琦便可!”
徐庶眼睛一亮:“刘琦养尊处优,不谙军政大事,公子此去他必以公子为依靠,这样一来,江夏便如在我们手中一样!”
徐庶恍然。
诸葛亮正色道:“刘琦虽然不济,但身边还是有一些旧将,公子此去可带五百精兵前去,毕竟上次主公经历跃马檀溪之险,这次做些防范理所应当,主公定然应允。”
刘启点了点头:
“还有件事!元直兄,曹操军队现在严阵以待,他一但领大军前来,新野定然不保,你去跟父亲建议,将他的家眷提前安置到樊城我的老家,到时我会前去接应,别等到撤退时拖了后腿。”
徐庶一拱手:“是!”
“还有屏儿,让她也跟着去樊城!”
“明白!”
刘启这么做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糜贞,原著中她便抱着阿斗在撤退时与大部队失散,最后阿斗被赵云救走,她却无奈跳井自尽!
如今,她才二十四岁,正值青春年华,刘启可舍不得让她就这么香消玉殒了。
一切安排妥当,刘启领着自己的一千部队,和刘备诸葛亮一起来到了荆州见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