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这个原因,白莲教遍地开花,如雨后春笋,越剿越多。
比如,在南方,大起义的阶段,白莲教教主叫彭和尚,在北方,也有一位教主,叫韩山童,东西南北四方,还有大大小小好几百个教派,都有自己的教主!
简直五花八门。
这样的白莲教固然和野草一样,难以根除……
但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法形成合力。
所以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超越“明王降世,弥勒出生”的纲领,来统合天下英雄。
韩山童的思路是对的,他提出了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飞龙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口号。
可惜的是韩山童落地成盒,直接让派出所就给剿灭了!
幸好刘福通带领残部杀出来,重新集结,点燃了起义的烽火。
只不过刘福通能打归能打,但是在思想建设上面,却是乏善可陈。
应该可以断定,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尤其爱惜羽毛。
贾鲁忧愁的说,“白莲教纵使有万万之众,也不足为虑,但是现在最可怕的是,有文辞厉害者以恢复故土为口号,号召大家起来反抗朝廷,这一招简直无解……而且我们读书人彼时也定会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卢安民听的心惊肉跳,他何尝不知道这个情况,只是不敢细想!
过度的惊恐让他止不住的咳嗽,惶惶不可终日。
“大人,无论如何,都要打下神州,彻底剿灭这伙贼人,一个不能留啊!否则后患无穷!”
贾鲁沉吟片刻,终于用力颔首,表示赞同。
……
“王大哥,《示儿》都背熟了,再教我们一首诗吧!”
沐英围着王维松央求道,在他的身后,还有许多半大孩子,大的十四五岁,小的六七岁。
可别看这帮小家伙不起眼,他们帮着送水送吃的,还负责送信带话,可是很有用的。
只有闲下来,才来找王维松玩。
一首诗把那个老家伙吓得灰溜溜跑了,他们都觉得牛气冲天了。
这不,一群勇敢小牛,不怕困难了。
“你们愿意学,那是好事。我就教你们背《正气歌》吧!”
王维松清了清嗓子,就念了起来,等他摇头晃脑念完,眼前的这帮小崽子一个个都溜了,就连沐英都跑了,不带这么欺负人的!
四句还能记得住,这么长谁记得住啊!
“小先生,循序渐进就好,何必为难他们?”
马氏给他们求情。
王维松也苦笑道:
“夫人,不是我难为他们,而是贾鲁吃这一套,咱们就不妨对症下药,等他真的攻城紧急,咱们就用正气歌鼓舞人心,要让贾鲁老匹夫明白,人心不死,浩气长存!他这条老狗,休想拿下神州城!”
马氏深吸了口气,顿时觉得王维松讲得有道理,没法子,干儿子啊,你们就辛苦一下吧!
王维松教导沐英这帮小崽子,同时也注意着两军的战斗情况……
就在贾鲁退回去的下午,元兵就展开了攻势。
只不过并非那种声势动地惊天,泰山压顶的攻击,而是驱赶临时归附的兵马,担着沙土,背着石块,填平护城河,整理出攻城的路线。
密匝匝的人群,宛如一群群的蚂蚁,向着城下,蜂拥而来。
他们普遍形容枯槁,面带菜色,身上的衣服也破烂不堪……
背着上百斤的沙土,摇摇晃晃,几乎摔倒。
当力气即将耗尽,喘着粗气,把沙土倒在护城河,民夫的脸上就会露出欣喜的笑容。
拿着空筐回去,就能换一张巴掌大的饼子,可以苟延残喘,多活一天。
贾大人还是有信用的,当初跟着他开河,就是这般了。
唯一的不同就是以前是挖河,现在是填河,反正区别也不是很大,埋头干吧!
至于城头的弓弩箭矢,虽然也能杀伤一些民夫,也会造成恐慌,但是短暂后退之后,他们又会聚拢过来,继续填河铺路。
让城头的守军也十分无奈。
趁着中午,朱重八下城吃饭,就跟王维松感叹,
“小先生,要是听你的,早点把外面的护城河清理了,再砌一道羊马墙,多准备弓箭,又岂能让他们轻易临近护城河,不死一万,也要死八千!”
朱重八切齿愤恨,城里的这帮人,真是误事。
“恩公,再说这些都没用了,我看贾鲁的总攻也快到了,需要小心谨慎,尤其是回回炮,不可不防。最好还要准备一些沙土和湿棉被。”
王维松嘱咐道。
朱重八颔首,“咱知道了。”
正在这时,突然城头有人大喊:“鞑子上来了!”
朱重八一跃而起,直接奔着城头跑过去。
王维松的心也瞬间提了起来,第一场大战终于来了!
此刻的民夫撅着屁股跑了,他们留下了三条十丈宽的攻城路线。
随后就有元军扛着简易的云梯,向着城头迅速奔跑。
“都准备好!别急着放箭,等临近了再射!”
朱重八大声吆喝,直到敌兵到了三十步以内,城头才落下密集的箭雨,瞬间带走了几十人的性命!
侥幸没死的,也插得像个刺猬,哀嚎痛叫,眼瞧着活不成了。
短暂的慌乱之后,元兵居然争先恐后,冲到了城下,竖起云梯,就向上面爬。
“打!”
又是一声令下,沉重的滚木,西瓜大的石块,朝着下面,狠狠砸去。
脑袋开瓢,鲜血横流,伴随着痛苦哀嚎,不一会儿,城下黑乎乎的,堆满了一层尸体……
今天是正月十五,至正十三年,距离大明朝建立,还有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