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在中国历史上对春秋末期有这么个说法,说是春秋之争,就是晋国和楚国之争,一个南边,一个北边,作为南北两个强国,从政治、经济、战争上一打就是好几十年。

原来的诸侯中的强国,郑国齐国鲁国等国家,都要依附于这两国,看着这两国的脸色行事。

所以说晋弱则楚强,楚强则晋弱,这种逻辑关系维系了整整一个时代。

因为什么,主弱臣强是一个前提,作为君主国的周国的软弱是起源。

代表周王朝的晋国话事人赵盾既然陷入了国内内耗,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当然不肯闲着,问鼎中原的第一个案例就诞生了。

周朝匡王去世,新王为定王,定王登基的第一年,楚庄王便讨伐陆浑国。

陆浑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本性是个骁勇善战,原本国家是建立在秦国和晋国的交界的地方。

没有想到数十年间,秦晋两国连年交战,打来打去,这陆浑国夹在中间两国打仗都嫌它碍事,硬是将它逼的迁徙到了中原地区,他的左边是晋国,右边是楚国,还有一块边境与周朝接壤。

离开了强秦的骚扰,没想到又碰上了楚国,为了生存,这个陆浑国只能找个大哥当保护伞,就依附于晋国,变成了一个依附晋国的小国,在中原好吃懒做的风俗影响下少数民族好战的习性也逐渐被打磨干净。

楚庄王的野心是要打天下,与懦弱的周王平分天下是他的第一步计划。

所以楚国始终不闲着,一双敏锐的眼睛在观察着周朝动静,

终于看到了这个陆浑国,因为地域关系,楚国当然不会惯着他,没事就揍他一顿。

楚庄王揍它,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它是晋国的小弟,打他就是打晋国的脸;二是它的国土恰好和周朝相邻,只要拿下陆浑国,就与伟大的周皇朝相接壤,随时可以进入周国领土。

拿下周国,就等于降服中原,尤其现在周国只是个吉祥物,若无晋国,恐怕都没人搭理他。

晋国恰逢多事之秋,无暇照顾小弟,所以陆浑国很快就被攻破,向楚国投降了。

陆浑国与周国领土一河之隔,就是雒水,就是后来的河南洛河。

久居湖北的楚庄王意气风发,度过雒水踏上了周朝的土地。

顿时,诸侯震惊,天下惊愕,这可是形式上的天下共主,被蛮族侵略啊,那是整个中原的耻辱。

而晋国作为中原霸主。正在解决内乱问题,尽管接到了周王的求援信,却抽不出身来搭理这边,齐鲁郑卫等国对楚国心怀畏惧,只能存观望态度,暗中祈祷祝新上任的周定王好运。

周定王见楚庄王如此张狂,而自己又孤立无援,慌张失措,凭着周朝的老弱残兵,根本就不够楚军塞牙缝的,无奈之下,做了非常耻辱的决定,命手下大臣王孙满前去楚营劳军。

所谓劳军,就是带着酒肉去慰问部队,从内容上理解,就是人家要搧你,你还主动去问问,是打左脸还是右脸,我好给您递过去。

从形式上说,就是周定王就是让手下大臣王孙满去问问楚庄王,究竟有什么要求。

执行任务的这人叫王孙满,在历史上记载很少,但是也是个神奇的人物,当年在秦晋大战中,曾经有预见性的判断秦军必败,以此闻名于各个诸侯国。

事情是这样的,在周襄王年间,秦晋两国打得不亦乐乎,襄王二十四年,秦军借道周城,偷袭投靠晋国的郑国,按着礼节,周襄王是诸侯之主,不管哪个诸侯国的兵将都要奉周王为主,要尊敬有加。

按礼节,既然从周王这里路过,所有的兵车上的将领和士兵,都要下车摘下头盔,向王宫方向行礼,可是秦军骁勇,很多人都是跳下车就又蹦上了上去,也就是说象征性的意思了一下。

王孙满见此,便和周襄王说秦军必败,襄王问为什么?王孙满道:“秦军骄横轻狂,骄横则无礼,轻狂则无谋,无礼必然涣散,无谋则必然陷敌,这还有个不败?”

结果正如王孙满所言,秦国经历了在整个秦军战史上最大的一次耻辱,晋军崤山设伏,全歼秦军,并且俘虏了秦军的三位主帅,白乙丙、西乞术、孟明视。

从此,王孙满一张乌鸦嘴让诸侯刮目相看,他说啥大伙都得小心,唯恐牵涉到自己。

就是这么个人,让周定王派到了楚军大营。

王孙满带着鸡鸭鱼肉猪羊美酒就来了。

既然是王使,楚庄王便叫人设宴款待,反正酒菜都是王孙满自带的。

酒过三旬,楚庄王有些醉意,笑着问王孙满。

“寡人听说大禹铸有九鼎,夏商周三代相传,不知这鼎是什么模样?有多少份量?”

在中国夏朝开始的时候,大禹派人对华夏大地进行了测量,并将其分为了九州,分别为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谓之九州。

然后让这九个地方的负责人,贡献青铜,铸造了九个大鼎,并将每个地方的名山大川风土人情都刻在了鼎的表面,代表了那个地方,然后将这九鼎放置于夏国皇宫之中,象征着天下一统。

鼎,是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

由于鼎的神圣,到了商朝,礼法对鼎的使用,做了严格的规定,一般的士只能用一个鼎,官职到了大夫,可以在家中使用五个鼎,诸侯则可以用七个。

而只有天下共主的王,才能使用九个。

总而言之,九鼎,就是皇权的象征。

楚庄王问鼎是什么样,有多重,这就是在向周定王挑衅。乌鸦嘴王孙满听罢,当即眼睛一瞪,从案榻上站起来怒气冲冲的说道:“怎么是三代相传呢,大禹铸鼎,有德据之啊,夏桀无道,殷商得之,殷商无道,周朝继承,君主有德,鼎小也重,君主无德,鼎大也轻,周王定鼎,曾有占卜说过,要传三十代,延续七百年,这是你该问的吗?”

楚庄王被他说的哑口无言,想反驳几句,却也怕他那张乌鸦嘴的诅咒,打个哈哈就过去了。

从此,问鼎中原,成为了中国历史英雄与枭雄彰显雄心壮志的代名词。

可惜,九鼎最后的下落成为了一个谜,有三种猜测,其一是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缴天下兵器与九鼎一起重新回炉,铸成了十二个铜人;其二,说周朝灭亡之时,知道九鼎无法保全,便将九鼎沉入了泗水之中;其三,周赫王时代太穷了,欠下好多债务,便偷着将九鼎融化,铸成了铜钱还债。

笔者认为,第三种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所有的不珍惜,不是缘于不喜欢,而更多是缘于无奈。

但目前九鼎尚在,而楚庄王不敢问,问鼎中原成语就此诞生。

第二天,楚庄王退兵,将原定与周王平分天下的计划暂缓执行,这一年,是楚庄王八年,也就是说,是楚庄王执掌楚国的第八个年头。

后世,有个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名字叫王阳明,他所奉行的“知行合一”理论,主导了后期近代中国史几百年的思想历程。

而早在春秋年间,就已经有人在践行,这人就是楚庄王。

楚庄王在欺负周朝不成的情况下,继续执行自己如何和周朝平分天下的计划,并将这个计划分为几步来实施。

第一,要打天下,先要国内思想统一,统一的障碍就是楚国的权臣,楚国兵权,基本都在斗氏家族的掌控之中,所以,楚庄王真正执政国政后,第一件事,就是削弱了斗氏家族的头羊的权力,剥夺楚国令尹斗越椒的兵权。

姓名:斗越椒

别名:子越

职业:楚国令尹(宰相)

主要成就:通过造反,巩固了庄王的政权。

春秋年间的诸侯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氏族代代为官,这就造成了后来所说的朋党政治,斗越椒就是如此,他乃是楚国名臣子文的侄子,顺理成章的就接棒了楚国大权。

他不是没有贡献,公元前611年,楚国临近的庸国造反,斗越椒领兵讨伐庸国,灭其国后,将其国并入楚国版图。

但是,从楚庄王执政,将他的权力逐渐缩小,他就埋下了杀掉楚庄王,另立新君的心思。

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可是他碰上楚国百年难遇的一个神话君主。

只有强者间的碰撞,才能产生故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