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话,棉儿感激涕零,原本以为自己只是作为礼物送给李长歌的奴婢,如今却能得到主人这般尊重和平等对待,心中更是对李长歌充满了敬爱。
在得到李长歌的许可和支持后,棉儿满眼欣喜地看着他,突然笑着问道:“公子真的会弹琴吗?”
李长歌决定暂时放下手头的事情,给自己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毕竟次日就要动身前往长安。
面对侍女棉儿的好奇询问,他只是神秘地一笑,回应道:“我的能耐多着呢,以后你会慢慢见识到的。”
尽管棉儿跟随李长歌多年,却未曾见他抚琴弄弦,此刻她心中充满了好奇。但对李长歌才华的信任让她坚信,无论弹琴还是其他技艺,李长歌都能轻易掌握,甚至若他说自己会飞,棉儿都会毫不犹豫地相信。当然,棉儿这种朴素的信任背后,也隐藏着一丝期待,万一李长歌在音乐上是个门外汉,那她就能有机会教他了。
次日破晓时分,李长歌早早起身,精心整理好行装,准备踏上通往长安的旅程。
这一天,他穿着一身平日狩猎时所穿的劲装:黑底短款、宽松适体,风格略似道袍,虽与大唐寻常百姓的穿着有些许差异,但在经历了汉末乱世后的融合时期,各地风俗各异,他的这身打扮倒也不显突兀,只是比起绫罗绸缎来少了几分华贵气派。
马车启程后,棉儿显得坐立不安,小脸红润而紧张,又满是期待。
李长歌察觉到了她的异样,“棉儿,怎么了?”
棉儿羞涩地回答:“公子,没事。”
李长歌瞬间明白了过来,棉儿原本出身大户人家,受过良好的教育,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这次随他一同去长安,正好可以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艺。
李长歌鼓励道:“你若能在长安技压群芳,我便送你一把你自己挑选的琴。”棉儿惊喜万分,感激不尽。
随着马蹄声渐行渐近,马车逐渐接近繁华的长安城。棉儿的心情愈发激动,极力克制住内心的欢喜。
而李长歌同样兴奋不已,他意识到这个时代距离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交流运动已过去数百年,胡商的到来可能意味着能够寻觅到一些稀有的珍品,例如外国流传进来的音乐理论书籍或是几何原本的手抄本。这些知识对他来说或许已是轻车熟路,但其珍贵的收藏价值不可忽视。李长歌暗自思忖,如果有机会,一定要设法得到几何原本的手稿——想到前世无数文物流失海外,如今身处这个时空,理应保护和收集一波。
这是李长歌首次参与唐代大型商业庆典活动,不同于以往仅在幽州等地赶集的经历,此番盛会可算得上是唐代的“乐器双十一”。
长期埋首于实验与思考之中,身心疲惫不堪,这次长安之行既是一次踏青之旅,也是难得的知识与文化盛宴,这让李长歌倍感振奋。
与此同时……
秦琼、李靖、杜如晦等一众重臣接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紧急指令,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研制huo药。
这不仅意味着对大量资源和人力物力的消耗,更是牵扯到诸多朝中大臣无尽的心血与时间。在这样费心劳力的任务面前,无人敢有丝毫懈怠或拖延,因为所有人都清楚,那几千斤的手榴所蕴含的价值几乎可以比拟数十万精兵强将。
原本固守城池的三十万大军,在这件神秘武器面前瞬间失去了原有的优势,仿佛变成一只待宰的肥羊。因此,无论是唐太宗李二还是群臣,对此事都极为重视,全力以赴。
尽管如此忙碌,秦琼等人对李二提及的那位神秘公子的身份也充满了好奇。先是有神臂弓横空出世,如今又是威力惊人的手榴,这些颠覆性的武器让他们不得不猜想这位“公子”可能是一位深藏不露的老前辈,“公子”之称也许只是出于尊重的代号而已。
其中,程咬金的好奇心尤为强烈。他虽是豪爽粗犷的开国猛将,却有着极其敏锐的战斗直觉。他意识到,随着这类新式武器的出现,以往依赖个人武勇的时代或许将被改写,甚至拳脚功夫也可能逐渐被淘汰。想到自己的儿子程怀亮的未来以及大唐的命运,程咬金不禁动了心思,想去结识并请教这位高人。
几经周折,程咬金终于从李二那里探听到一些消息:不久后长安城将会举行一场盛大的活动,一位富甲一方的胡商要在城西贩卖各种名琴,引得众多本土琴行纷纷聚集,意图借此机会大做买卖。此外,由于李二推行改革风气的诏书,这一天全城解除宵禁,民众欢庆,才子佳人纷至沓来,共襄盛会。
李二甚至有意亲自参与其中,虽然程咬金自己不懂琴艺,对此并无太大兴趣,但他知道自家小子程怀亮可能会趁机出游。但更重要的,既然那位高人有可能会在这场活动中现身,程咬金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去现场一看究竟……
……
抵达长安之后,李长歌得知这场琴器交易的盛典被命名为“千琴大会”。
他抵达时正值正午时分,距离夜晚的琴会还有充足的时间。
莺儿本应在店铺忙碌,李长歌提议让她休憩一天,却被她坚决地婉拒了。无奈之下,李长歌只好携棉儿在市井间闲逛购物。
长安城自古便有节庆必伴有灯会的传统,坊间传闻此次盛会得到了皇上的支持,因此规模更是空前盛大。虽然夜幕未至、花灯尚未点亮,但此刻的长安街头巷尾已是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李长歌漫步其间,不觉对比起上次来长安时的情形,发现这座古城又在不知不觉中增添了几分繁华气息,更显现出大唐盛世的端倪。
游览过程中,李长歌注意到不少他在前世记忆中的长安名胜此时还尚未建立起来,这倒也符合初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尽管如此,长安城已经展露出浓厚的盛世风貌。周围行色匆匆的百姓们个个精神饱满,交谈之间洋溢着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
“听说明年的科举考试要到四月才开始?那岂不是间隔了一年多?”
“嘿,就算多了一个月复习时间,你也别以为就能稳操胜券考中进士啊!”
“唉,科举制度虽说是前朝隋炀帝杨广创立,如今陛下能够力排众议重启这一选拔机制,我们这些寒门子弟终于迎来了翻身的机会!”
“不过诸位还是不要太乐观,科举高中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呢!”
“不等于万事大吉?”
一位看似深思熟虑的青年向同伴解释,“科举制度虽为寒门学子提供了晋升之路,但那些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在朝中根基深厚,我们即便侥幸入仕,也难保不会遭到排挤压制。要知道,自古以来世家门阀如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虽曾大力削弱,却从未能彻底根除其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