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歌却话锋一转,开始谈论起理财之道。
“其实,当今陛下对屯田极为反感,更倾向于均田制。如果你们真的想发展,或许投身于工业会更有前途。”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这几人家庭背景的洞悉。
魏征等人面面相觑,心中虽然有些失望,但也明白李长歌的用意。他们这些军功贵族,其实并不擅长农耕,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读书和交际上。家中的田地并不多,更多的是依赖俸禄生活。
见他们有些心不在焉,李长歌微微皱眉,不满地说道:“你们要认真听啊,我可不是在开玩笑。家庭理财同样是一门学问,对你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理财不仅仅是管理财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你们要学会如何合理规划家庭开支,如何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同时,实现财富的增值。这样,无论将来发生什么变故,你们都能从容应对……”
紧接其后……
李长歌进一步阐述道:“诸位所见,陛下的那座造纸厂便是一桩何等壮观的生意?其收益远胜过传统的屯田经营,并且风险极低,若运营得当,或许还能得到陛下的嘉奖……”他滔滔不绝地向众人灌输着工业发展的观念。
魏征等人却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他们意识到这位公子误以为他们是普通的乡绅富户,竟开始热心肠地做起投资理财指导。这让他们焦急万分,却又不敢催促,生怕一不小心触怒了公子,导致他闭口不谈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话题。
无奈之下,众人只好齐刷刷地对李长歌满脸堆笑,不住地奉承与点头哈腰。
这其中也包括李二,他深知这个儿子的智慧深不可测,连曲辕犁这样的发明都能延长国祚,那么威力更为惊人的事物更是要费尽心思探听出来。身为亲爹,此刻还得如此小心翼翼地捧着儿子,这让李二心中五味杂陈,不知是该欢喜还是惆怅。
待到李长歌洋洋洒洒地结束了他的财经大讲堂,突然间流露出一丝困惑的表情:“哎呀,我刚才说到哪里了?”
“公子,您提到了曲辕犁不过是雕虫小技,真正的……”
“哦!我想起来了,真正能改变格局的‘大杀器’,乃是化肥!”
“化肥?”这一陌生词汇甫一出口,立刻引发了全场愕然。
无论是“化肥”二字本身,还是与其发音、含义相近的概念,在场的所有人都闻所未闻。
但直觉告诉他们,这个词背后隐藏的将又是一场颠覆认知的盛宴……
“所谓化肥,即是化学肥料。”李长歌顿了顿,显然被这群人接二连三的震惊表情弄得颇为谨慎,他决定先确认一下大家的基础认知。
“那好,各位可知道何为肥料?”
众人仿佛受到了鼓舞,纷纷抢答:“这个我们明白!”
“是的是的,公子请继续讲解!”
李长歌微微一笑,接着解释:“既然诸位对肥料有所了解,那么便不难理解其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传统农家肥虽能有效提升庄稼生长,但其局限性明显: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大面积农田的需求。农民要么将有限的肥料均匀施于田间,导致肥力分散不足;要么集中施用于优质良田,使得大部分田地因缺乏养分而逐渐贫瘠荒芜。”
“然而化肥,则是一种可以大规模生产、无限供给的高效肥料。”
李长歌的话掷地有声,“根据需求,想施多少就能施多少,且其肥力远超寻常农家肥。经化肥滋养的土地,农作物产量将显著提升,远胜以往普通耕作方式所能达到的水平。”
一番论述后,众人的表情从惊讶转为呆滞,心中震撼不已。
难道真的还有能让土地再次实现大幅度增产的方法?
眼前这位公子究竟是什么来头?
红薯、土豆、曲辕犁这些已经足够颠覆他们的认知了,现在又出现了化肥这样的神奇事物!
魏征率先回过神来,冷静发问:“公子,请稍等片刻……老魏想了解一下,这化肥能带来多大的增产幅度呢?”
“大约能增产两三倍左右。”李长歌淡淡回应。
此言一出,整个房间内的气氛瞬间凝固。
李二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置身梦境之中,没想到自己当皇帝竟能如此顺风顺水。
魏征等大臣的眼眶泛红,情绪激动万分。
红薯、土豆、曲辕犁、化肥,这些前所未闻的事物让他们深深感慨:天若不生殿下,世间犹如长夜漫漫!
李长歌淡然一笑,胸有成竹地道:“这只是冰山一角,农业技术涵盖广泛,博大精深。待科学昌明,普及天下之时,两三倍的增产率或许仅是基础起步。相较于那些顶级的农业科技成果,现在的化肥还只能算是初级阶段……”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与笃定,毕竟在他前世所在的那个时代,农科大学里的学生都能轻易创造出打破纪录的试验田,相比之下,化肥的确算不上什么高科技产物。
不过,李长歌也适时提醒大家:“当然,诸位也不宜过于乐观,化肥的生产过程并非易事。”
在他记忆中的后世,氨水是最常用的化肥之一,而除此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化肥品种。不过归根结底,这些化肥的核心元素不外乎氨、硝等物质,铵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二等人听闻化肥背后竟然蕴含如此深奥的原理,不禁面露惊讶之色。
魏征微微蹙眉,心中却已有所领悟:“原来这化肥之所以效果显著,其背后的代价也不容小觑。”
他紧接着询问:“公子,不知这化肥该如何提炼制造?倘若……”
杜如晦也点头附和道:“如果普通百姓难以获取或者成本过高,那么即便化肥能大幅增产,恐怕也无法普及应用,这就成了问题。”
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化肥固然能够大幅度提高土地产量,但如果每亩地施用化肥的成本是一贯,而因此增加的粮食收入只有八百文,那么对于百姓而言,使用化肥无疑是亏本买卖,还不如不用。
众人迅速理解了这个经济逻辑,纷纷对李长歌表达忧虑:“公子,化肥的价格必须合理,若过于昂贵……”
李长歌见状,不禁皱起了眉头,反问道:“你们是不是想得太抠门了?”